腦血栓

2024-06-05 11:47

腦血栓

腦血栓是指腦動脈由于局部血管自身病變而繼發血栓形成導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腦局部血流減少或供血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而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一系列癥狀,常表現為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等。腦血栓好發于40歲以上的人群,復發率較高,需積極治療。

腦血栓的病因
基本病因
1、血管管壁病變: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栓形成的首要病因,其次為各種腦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發育異常、血管淀粉樣病變等。
2、血液成分改變: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增多癥、嚴重脫水等,容易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進而可導致腦血栓形成。
3、血流動力學異常:如血壓過高或過低、心房顫動、心功能不全、腦血管痙攣、先天性動脈狹窄等,都可能是腦血栓形成的因素。
誘發因素
1、日常生活相關危險因素:比如肥胖、飲酒過量、長期不運動、濫用藥物、吸煙或接觸二手煙等,可能會誘發腦血栓。
2、疾病相關危險因素:比如動脈粥樣硬化、血壓異常、糖尿病、高血脂等。
3、其他因素:年齡、性別、遺傳因素、種族、口服避孕藥等對腦血栓形成也會產生影響。

腦血栓的癥狀
典型癥狀
1、偏癱或一側手、腳或面部麻木或肢體無力等
2、口角歪斜、言語不利、流涎。
3、單眼或雙眼一過性黑朦或視物模糊、視物成雙或眩暈,或雙眼向一側凝視。
4、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吞咽困難等。
5、沒有任何預感突然跌倒,或短時神志不清,或抽搐。

腦血栓的危害
1、腦血栓所致腦梗是常見的危重癥,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腦組織不可逆的損傷。
2、急性腦血栓復發風險較高,且易留有永久性后遺癥。

腦血栓的診斷
相關檢查
1、體格檢查:進行體格檢查,一般可發現患者血壓升高、心率下降、呼吸節律改變、意識模糊、眼瞼閉合不全等。
2、影像學檢查:包括頭顱CT檢查、頭顱MRI檢查、經顱多普勒超聲等。其中頭顱CT檢查可明確腦部梗死位置、梗死灶大小及周圍組織水腫情況,檢查時可顯示有低密度梗死灶,且邊界不清晰;在腦梗死發病數小時后,頭顱MRI檢查可顯示T1低信號T2高信號的病變區域;經顱多普勒超聲可以檢測顱內主要動脈血流動力學及生理參數改變,能了解大腦動脈有無畸形,管徑有無增寬,血流速度有無改變等。
3、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檢查、生化檢查等。其中血常規、尿常規、糞便常規檢查可以幫助患者確認身體狀況,查看是否有其他并發癥,同時還能幫助找出發生腦血栓的原因;生化檢查是腦血栓疾病診斷的重要方法,可以幫助確診病因。
鑒別診斷
腦血栓的臨床表現一般需要與腦出血、腦栓塞、顱內占位性病變等相似,需要輔助檢查進行鑒別診斷。

腦血栓的類型
臨床分類 基于發病部位可分為頸內動脈閉塞綜合征、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大腦前動脈閉塞綜合征、大腦后動脈閉塞綜合征、椎-基底動脈閉塞綜合征、小腦后下動脈閉塞綜合征。

腦血栓的治療
一般治療
1、應保證患者呼吸道通暢,使患者安靜臥床,注意患者體內營養和水、電解質的平衡。
2、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拍背、吸痰等,防止褥瘡、肺炎等。
3、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能引起腦血栓的原發病。
藥物治療
1、靜脈溶栓類藥物:常用的有尿激酶、替奈普酶、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等,能幫助恢復血流。
2、抗血小板類藥物:常用藥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降低致死、致殘率,減少復發率。
3、抗凝類藥物:可用藥物包括肝素鈉注射液、低分子量肝素鈣注射液、阿加曲班注射液等,可抑制凝血酶,防止血栓形成。
4、降纖類藥物:常用藥物有降纖酶、巴曲酶等,可改善神經功能,降低復發率。
5、其他藥物:比如丁苯酞、人尿激肽原酶等,可改善微循環。
手術治療
1、壓增高患者,經積極藥物治療病情仍加重,尤其是意識水平降低的患者,可考慮行腦室減壓引流術。
2、不適合溶栓治療或溶栓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機械取栓。

腦血栓的保健
1、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保持良好情緒,戒煙、戒酒,拒絕熬夜,拒絕久坐,多運動,控制體重。
2、要定期體檢,積極治療能夠引起腦血栓的原發病,如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糖、心臟病等。

腦血栓的飲食
預防腦血栓可以吃以下的食物:
第一、蔬菜,包括菠菜、胡蘿卜、韭菜、油菜、芹菜等,蔬菜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給身體補充足夠的營養,并且還容易消化吸收,而且是低脂食物。
第二、水果,櫻桃、蘋果、橘子、桃子這些水果當中的營養價值是比較高的,對于預防腦血栓的形成有很好的幫助。
第三、堅果,核桃、甜杏仁、開心果等。堅果當中的一些不飽和脂肪酸、鈣、磷、鐵、鋅等營養元素,可以起到補腦、抗氧化,保護視力的作用。

 

責編:江湖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