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齊
心律不齊即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臟激動的起源或傳導異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變,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表現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可無任何不適,偶于查體時被發現,嚴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心律失常多見于老年人群及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心律不齊的病因
1、根據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分類
(1)激動起源異常
1)竇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2)異位心律
主動性異位心律:過早搏動(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動過速(房性、交界性、室性);撲動或顫動(房性、室性)。
被動性異位心律:逸搏(房性、交界性、室性);逸搏心律(房性、交界性、室性)。
(2)激動傳導異常
1)傳導阻滯:竇房傳導阻滯;房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束支或分支傳導阻滯)。
2)傳導途徑異常:預激綜合征。
2、根據心律失常原因分類
(1)生理性因素:如運動、情緒激動、進食、體位變化、睡眠、吸煙、飲酒或咖啡、冷熱刺激等。
(2)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血管疾病。
2)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減退癥、垂體功能減退癥、嗜鉻細胞瘤等。
3)代謝異常:如發熱、低血糖、惡病質等。
4)藥物影響:如洋地黃類、擬交感或副交感神經藥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經阻滯劑、抗心律失常藥物、擴張血管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
5)毒物或藥物中毒:如重金屬(鉛、汞)中毒、食物中毒,阿霉素中毒等。
6)電解質紊亂:如低血鉀、高血鉀、低血鎂等。
7)麻醉、手術或心導管檢查。
8)物理因素:如電擊、淹溺、冷凍、中暑等。
心律不齊的癥狀
典型癥狀
1、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對有冠心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可誘發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現為心絞痛,氣短,周圍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腦動脈供血不足
若腦血管發生病變時,心律失常可導致腦供血不足,其表現為頭暈、乏力、視物模糊、暫時性全盲,甚至于失語、癱瘓、抽搐、昏迷等一過性或永久性的腦損害表現。
3、腎動脈供血不足
表現為少尿,蛋白尿,氮質血癥等。
4、腸系膜動脈供血不足
快速心律失常時,可產生胃腸道缺血的臨床表現,如腹脹,腹痛,腹瀉,甚至發生出血,潰瘍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主要為咳嗽,呼吸困難,倦怠,乏力等。
并發癥
癥狀持續進展可能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心力衰竭,甚至誘發猝死。
心律不齊的危害
心律失常嚴重時可能誘發猝死,危及患者生命。
心律不齊的診斷
診斷原則
根據病史,結合臨床表現、輔助檢查進行診斷。如有心悸、胸悶、乏力,自覺有停跳感等癥狀,需警惕房性早搏;如出現心絞痛、心力衰竭、暈厥,需警惕心房撲動。
診斷依據
1、心律失常發作的時間
快速型心律失常常引起心悸、氣短、心前區疼痛等;而過緩型心律失常則多有昏厥、氣短及無力等癥狀。
2、心律失常的病因或誘因
大多數心律失常發生于器質性心臟病的基礎上,也有不少情況發生于其他非心臟疾患,甚至健康人。
(1)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風濕性心瓣膜病、先心病以及肺心病等。
(2)其他疾病或誘因:如是否有消化道疾病(嘔吐、腹瀉或腸炎等)、內分泌系統疾病、電解質紊亂、藥物中毒、酗酒等。
心律不齊的類型
臨床上常根據心律失常的起源或發生部位、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心律失常的頻率快慢而進行分類:
1、竇性心跳過緩
心律不齊的種類之一就是竇性心動過緩。有些人的心跳次數每分鐘在60次以下,但是跳動規則,平常經常做運動的人心臟功能比較強,休息的時候心臟的跳動次數只要在40~60次之間就能夠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但如果說心臟的跳動次數每分鐘在30次以下,說明有傳導異常,屬于竇性心動過緩。
2、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
這也是心律不齊的常見種類之一,如果出現了這種心律不齊,說明有潛伏心臟病的可能,不過如果患有甲亢,而且長時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也有可能會出現這種心律不齊。病情發作時心房的收縮次數每分鐘達到350次,因為收縮的速度太快,并沒有到真正收縮的作用,新房只是在顫動,血液一直在心房空轉,只能夠靠重力把心房的血液輸送到心室,帶有心室輸送到心臟之外,所以這個時候心輸出量會比正常人少很多。
3、竇性心跳過速
心律不齊的種類還包括竇性心動過速,心跳的次數每分鐘在100~150次之間,跳動規則,通常都是因為生理性的因素導致,比如說運動或者是心情緊張。如果說心跳的次數每分鐘超過150次,說明有其它的心律不齊發作。
4、陣發性心室上心跳過速
陣發性心室上心跳過速也是心律不齊的常見種類,在心房的某一處出現異常電波,這種電波會經過心臟的一場神經傳導路徑,從而導致心跳變得很快,每分鐘的跳動次數達到150~250次,不過這個時候的心跳仍然很規則,發作的時候患者會感到心悸、胸悶或者是頭暈。
心律不齊的治療
治療原則
心律失常者多由各種類型器質性心臟病導致,由于其原發病的病因及臨床類型均較為復雜,不同的病因導致的心臟病不同臨床類型,具體的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1)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多用于治療充血性心衰與心肌梗死。
(2)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類藥物:如坎地沙坦、厄貝沙坦等。
(3)β受體拮抗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對心絞痛、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等均有治療作用。
(4)擴血管藥:如硝普鈉、硝酸甘油、哌唑嗪等血管擴張劑以擴張血管。
(5)利尿劑:如螺內酯、呋塞米、氫氯噻嗪等藥物,多用于抗心衰治療。
(6)α受體拮抗劑:如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等,用來治療頑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等。
(7)正性肌力藥物:如多巴胺、異步帕明等以及地高辛等強心苷類藥物,多用以抗心衰和抗休克治療。
(8)調脂類藥物: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他汀類藥物,用以調節血脂,抗炎、改善內皮功能和穩定斑塊。
(9)抗心律失常藥物:如奎尼丁、普魯卡因胺等,以消除和預防心律失常的發生。
(10)鈣通道阻滯劑:包括硝苯地平、維拉帕米等藥物。多用來治療心絞痛、心律失常等。
(11)抗栓藥物:包括抗凝藥物、抗血小板藥物以及溶栓藥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用來溶解血栓,預防血栓形成.
(12)新型的心血管治療藥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的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依折麥布)和PCSK9抑制劑及治療心衰的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RNI)等。
2、介入治療
(1)射頻消融術:治療各種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顫動等。
(2)冷凍消融:目前主要應用于陣發性房顫的介入治療。
(3)埋藏式心臟起搏器植入術。
3、外科手術治療
某些類型的心律失常需進行相關手術治療,如心房顫動可能需要進行左心耳結扎、封堵或切除,迷宮手術等。
4、其他治療
如電復律,適用于各類異位快速心律失常,尤其適于藥物治療無效者。臨床上,心房撲動、心房顫動、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
心律不齊的保健
心律失常多因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無法保證可以徹底預防。而后天性心臟病可通過改善日常生活方式來降低其發病風險,具體如下。
1、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堅持適量運動,健康成年人每周進行至少150 min中等強度身體活動。
3、合理清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糖高鹽高脂。
4、戒煙限酒,避免二手煙。
5、保持心態平衡,學會釋放壓力,積極與家人朋友進行交流。
6、同時還要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血糖、體重,發現異常及時進行調整,將血壓、血脂、血糖、體重等各項指標控制在目標范圍內。
7、積極治療冠心病
心律不齊的飲食
心律不齊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多發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收縮力、傳導性發生了異常改變,而出現心律不齊。生理性心律不齊由于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呼吸節律而導致的心律不齊,這種心律不齊屬于正常現象。常見的心律不齊是竇性心律不齊,不需要應用藥物治療,如果出現心房纖顫、撲動,房室傳導阻滯、室上性心動過速等這種心律不齊,就需要結合引起心律不齊的病因進行治療。
心律不齊的飲食注意事項
1、心律不齊的患者飲食需以清淡為主,多吃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2、患者可采取少量多餐、定時定量為原則的方式進食,多補充各種維生素,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3、心律不齊者忌喝濃茶、咖啡、香煙、烈酒,煎炸及過咸、過甜、過黏食品也不宜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