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
心臟病屬于心臟正常運作的循環系統疾病,是由于遺傳、發育、母體等先天因素,以及感染、生活方式、藥物等后天因素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引起的。常見的臨床癥狀為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暈厥、咳嗽、頭痛等。冠心病為最常見的心臟病,除此以外還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心臟病的病因
受到先天或后天因素影響,導致心臟的正常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引起心臟病。
1、先天因素:
(1)遺傳因素:部分單基因或多基因遺傳性疾病可導致心血管畸形。
(2)發育異常:先天心臟結構發育異常,或功能出現缺陷。
(3)母體因素:母體妊娠時受到病毒感染、宮內缺氧、服用可影響胎兒發育的藥物等,均可導致胎兒心臟血管發生畸形。
2、后天因素:
(1)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易誘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2)受到部分病毒、細菌等病原體感染,可導致心臟病出現。
(3)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避孕藥等藥物可誘發心臟病。
(4)長期處于緊張、消極、壓力大的精神情緒中。
心臟病的癥狀
癥狀
心臟病的常見癥狀為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水腫、暈厥等,常還伴有頭痛、咳嗽、頭暈、腹痛、惡心、嘔吐等。
并發癥
1、中風:心血管疾病可導致出現缺血性中風。
2、動脈瘤:動脈瘤破裂可導致大出血,嚴重時危及生命。
3、肺炎:先天性心臟病可累及肺部血液循環,從而引起肺炎。
心臟病的危害
心臟病可累及周身多個系統,當影響心血管系統以及呼吸系統時,可出現胸悶、氣短、心悸、心前區疼痛、呼吸困難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導致出現心臟衰竭,可危及生命。
心臟病的診斷
根據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遺傳史,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再參考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檢查的結果,可明確診斷。診斷過程中還需鑒別呼吸系統疾病以及急腹癥。
心臟病的類型
1、根據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后天性心臟病。
2、根據病理解剖部位可分為心臟血管病變、心肌疾病、心臟瓣膜病、心包疾病、心內膜病變等。
3、根據病理生理可分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臟驟停、心臟性猝死等。
心臟病的治療
治療原則:
不同類型的心臟病治療方案不同,一般通過藥物治療、電治療、介入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
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1)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存在充血性心衰與心肌梗死的患者可通過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藥物治療。
(2)β受體拮抗劑:臨床上常用美托洛爾、比索洛爾、阿替洛爾等藥物改善心絞痛、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
(3)抗血管藥:硝普納、硝酸甘油、哌唑嗪等藥物可用于擴張血管。
(4)利尿劑:出現心衰的患者可通過螺內酯、呋塞米、氫氯噻嗪等藥物治療。
(5)α受體拮抗劑:頑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可通過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等藥物治療。
(6)正性肌力藥物:可用多巴胺、氨力農等藥物治療存在心衰和休克的患者。
(7)調脂類藥物:通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藥物調節血脂,改善內皮功能、穩定斑塊。
(8)抗心律失常藥物:控制心率失常可給予奎尼丁、普魯卡因胺、利多卡因等藥物。
(9)鈣通道阻滯劑:存在心絞痛、心律失常的患者可通過硝苯地平、維拉帕米等藥物治療。
(10)抗栓藥物:使用肝素、華法林、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等藥物溶解血栓、抗血小板聚集。
2、手術治療:
(1)介入治療:適用于治療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心瓣膜病、快速性心律失常,常用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射頻消融術、冷凍消融、埋藏式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等手術方式。
(2)外科手術治療:存在大血管疾病、心臟腫瘤等疾病的患者,常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心臟各瓣膜修補及置換手術、先天性心臟病矯治手術、心包剝離術、心臟移植等外科手術方式治療。
心臟病的保健
1、日常需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2、堅持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心肺功能。
3、保持清淡、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入高糖、高脂、高鹽等食物,戒煙酒。
4、保持積極、樂觀、輕松的心態。
5、定期體檢,并定期檢測血壓、血脂、血糖、體重。
6、存在慢性疾病的患者需積極接受治療。
7、妊娠期間的女性需避免接觸有毒物質、輻射,以免影響胎兒心臟的正常發育。
心臟病的飲食
心臟病患者,平時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多吃富含高維生素、低鹽高纖維、高蛋白的食物,而且要細嚼慢咽、少吃多餐、避免暴飲暴食。
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全谷類食物,還有奶制品、空心菜、地瓜、蘆筍、竹筍、綠豆、紅豆、黃豆等。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均衡。
平時要控制鹽的攝入,控制好情緒、禁煙禁酒、不要喝濃茶、濃咖啡以及刺激性食物。不要食用過于油膩、高脂肪以及腌制類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