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熱
拉沙熱是一種急性、傳染性強烈的國際性傳染病。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經嚙齒類動物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亞、利比亞、塞拉利昂、幾內亞等西非國家。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亞東北地區的拉沙鎮發現而得名。
外文名:Lassa fever
就診科室:傳染科
常見病因:拉沙病毒
常見癥狀:全身不適,發熱,咽痛,咳嗽,惡心,嘔吐,腹瀉,肌痛及胸腹部疼痛,發熱
傳染性:有
傳播途徑:嚙齒類動物
病因
拉沙病毒系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屬的一個成員,一般和嚙齒類宿主的慢性感染有關,拉沙病毒為多形性的兩節段核糖核酸(RNA)病毒,有包膜,對脂溶劑和去垢劑敏感。
傳播途徑
通過老鼠等嚙齒動物排泄物及患者的血液和體液傳播。
臨床表現
拉沙熱潛伏期6~21天。起病緩慢,癥狀包括全身不適、發熱、咽痛、咳嗽、惡心、嘔吐、腹瀉、肌痛及胸腹部疼痛,發熱為稽留熱或弛張熱,常見眼部和結膜的炎癥和滲出。絕大多數的人類感染表現為輕癥或無癥狀,其他表現為嚴重多系統疾病。疾病在妊娠期尤為嚴重,絕大多數的孕婦可發生流產。嚴重病例常發生低血壓或休克、胸腔積液、出血、癲癇樣發作、腦病、臉病和頸部水腫,也常伴有蛋白尿和血液濃縮。恢復期可發生暫時性脫發和運動失調。少部分的患者可發生第八腦神經性耳聾,1~3個月后僅半數患者可恢復部分功能。總病死率極低,住院病死率接近15%,在一些流行區病死率更高。妊娠第3個月婦女和胎兒病死率尤高。
拉沙熱總病死率1%~3%,住院病死率約15%,疫區病死率可高達25%,危重病例發病后通常在14天內死亡。 [5]
檢查
1.一般檢查
(1)血常規檢查重癥病例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
(2)尿常規檢查大部分病例有蛋白尿。
(3)生化檢查可有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尿素氮(BUN)升高。
2.血清學檢查
(1)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多采用IgM捕捉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的方法檢測。IgM抗體一般于發病后第2周出現。
(2)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采用ELISA、免疫熒光法(IFA)等方法檢測,但IFA的敏感性較ELISA差。一般情況下,發病后第3周出現IgG抗體。
3.病原學檢查
(1)血清中特異性抗原多采用ELISA法檢測。一般情況下,拉沙病毒抗原于發病后第1周出現。
(2)核酸檢測采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等核酸擴增等方法檢測。病程5天內大多數患者的血清中可檢測到病毒核酸,發病后30天內在半數以上患者中仍可檢測
(3)病毒分離采集發病14天內患者血清或全血標本,用Vero細胞進行病毒分離。
診斷
由于拉沙熱缺乏特異性表現,故診斷困難。
1.有發熱、化膿性咽炎和蛋白尿的患者罹患拉沙熱的可能性高。
2.分離到拉沙病毒,抗拉沙病毒抗體4倍增高,IgM抗體陽性,IgG抗體滴度在1:512以上等,其中的任何一條陽性可確診。
治療
1.對癥支持治療
臥床休息,水電解質平衡,補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密切觀察心肺功能,監測血壓、腎功能,繼發細菌感染時使用抗生素。
2.抗病毒治療
利巴韋林:發熱期均可使用,應盡早應用,病程1周內接受治療可降低病死率。首選靜脈給藥。兒童按體重給藥,和成人相同。也可口服。
預防
拉沙熱的預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控制傳染源
主要為滅鼠和環境整治,降低鼠密度。
2.切斷傳播途徑
主要為防鼠,避免直接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
3.保護易感人群
目前尚無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采取個體防護措施,家庭成員和醫務人員避免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和排泄物。預后主要是防鼠,滅鼠,做好個人防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