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獸共患病綜合防控知識
內容概述: 加強消費市場的監管,建立動物及動物產品出入監管臺賬,強化市場準入制度和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提高監測手段和技術水平,保障動物及動物產品質量安全。
近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血吸蟲病、布魯氏菌病等人獸共患病正威脅著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據了解,全世界人獸共患病的發生比例不斷增高,防控形勢嚴峻,提高人民對人獸共患病防控知識的了解,對于防控疾病的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人獸共患病的概念
人獸共患病是指能在人與脊椎動物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與感染,包括了細菌性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蟲病、真菌性疾病等。熟知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主要有:鏈球菌病、布魯氏菌病、結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絳蟲病、蛔蟲病、血吸蟲病、弓形體病、旋毛蟲病等。
二、人獸共患病的危害
人獸共患病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一是直接或間接威脅著人或動物機體生命健康安全。近年來,社會上關于人獸共患病感染人體造成不幸,引發社會關注的事件常有報道。2005年豬鏈球菌感染事件,2010、2019年布魯氏菌病感染事件,結核病感染事件。二是誘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引起社會恐慌。如1989年3月至1991年1月,我國西部地區某地7個縣暴發一起人獸共患的炭疽傳染病,先后有524人患病,209人死亡;383頭家畜患病,355頭死亡。三是會給畜牧業帶來深重的災難和持久的打擊,甚至會影響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際形象。如2003年12月,美國農業部向外宣布,在華盛頓州發現1例瘋牛病,這一消息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恐懼。日本政府隨即做出反應,決定暫時禁止從美國進口牛肉。
三、人獸共患病傳染條件
一是傳染源。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包括病人、病原攜帶者和受感染的動物。病原體就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的統稱。二是傳播途徑。人獸共患病的傳染途徑有直接傳染和間接傳染兩大類。直接傳染就是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參與下,健康的動物或人類直接接觸傳染源(如咬傷)而引起的傳染,如狂犬病等。間接傳染,病人或患病畜禽從體內排出傳染源后,污染環境,在外界因素的參與下,如經污染的物體、飼草料、水源、空氣、土壤、吸血昆蟲(如蚊、蠅、蜱、螨等),健康的動物或人接觸這些傳染媒介后間接引起疾病的傳染,如結核病、炭疽病等。三是易感群體。人或動物對某種特定的病原(如狂犬病毒)有共同的易感性。當這種病原侵入易感群體的機體后,可引起這種特定的傳染病在人或動物群體中傳染和流行。只有當傳染源、傳染途徑、易感群體3個條件同時存在,并互相連接時,人獸共患病才會發生和流行。當破壞或中斷3個條件中的任何1個條件時,人獸共患的傳染病就不會發生和流行。
四、人獸共患病的流行特點
一是散發性。在某一地區,較長時間零星發病,且發病的人或畜禽數量較少,如破傷風等。二是地方流行性。發病的病例較多,但傳染范圍不廣,僅局限于某一地區,如炭疽病、血吸蟲病等。三是流行性。發病的病例多,并在較短時間內傳染到較大的范圍,如口蹄疫等。四是大流行性。發病的病例多,傳染范圍極廣,如禽流感等。五是季節性。某些人獸共患病在一定的季節里出現發病率上升的現象,如炭疽病在夏季易發。
五、人獸共患病綜合防控措施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近年來,通過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甲型H1N1流感等事件的宣傳報道,社會各階層對人獸共患病有了一定的認識,自我防范意識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地區對人獸共患疾病知識知之甚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及邊遠山區尤為突出。因此,應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科普教育、科技入村、科技入戶、現場培訓等多種多樣形式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及人獸共患疾病知識,提高社會各階層、廣大群眾、養殖業主的安全防范意識、疾病防控意識及社會責任意識。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照“人獸分離,獨立建圈、沼氣配套、循環利用、標準化建設的原則”建設人居住房和畜禽圈舍,徹底改變傳統養殖業臟、亂、差的狀況。搞好環境衛生整治,改善人居環境,強化消毒意識,注意個人衛生。搞好殺蟲、滅蚊、滅蠅和防鼠滅鼠,豬初乳在養豬生產上的妙用消滅和阻斷傳染源及傳播途徑,降低人獸共患疾病相互感染的幾率。為減少或阻斷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幾率,應少養或不養寵物,不隨意收養流浪動物。家養寵物要定期接種疫苗、定期消毒、定期驅蟲,及時處理排泄物,嚴防寵物接觸飲食物品,嚴防寵物接觸傷口,嚴禁與寵物親密接觸,強化衛生意識。
3.建立健康畜禽繁殖場,加強動物保健。通過建立健康畜禽繁殖場,實現控制或消滅某種或數種動物傳染病或寄生蟲病,為養殖業主提供優良的健康畜禽,從源頭保障動物健康。各養殖業主應積極主動地防控各類重大動物疫病,做到“應免盡免,不留空檔,不留死角”,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定期驅除動物體內外寄生蟲。發現人獸共患疾病及時按照“早、快、嚴、小”的處置原則,積極采取隔離健康畜禽、緊急預防接種、封鎖發病地區、撲殺患病畜禽、診治患病病人,消毒及無害化處理等措施,阻斷人獸共患病傳染條件的形成,實現控制和消滅人獸共患病,確保人獸健康。
4.建立動物溯源體系,強化市場準入制度,嚴格動物衛生監督。將動物養殖地、動物健康、疾病防制、投入品質量監管、業主誠信、加工流程等生產行為,建立詳細的標識檔案信息系統,通過標識和網絡等科技手段,建立和完善動物溯源體系,搭建明白消費平臺,保障消費安全。加強消費市場的監管,建立動物及動物產品出入監管臺賬,強化市場準入制度和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監督,提高監測手段和技術水平,保障動物及動物產品質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