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知識

2024-05-30 14:19

類鼻疽

由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引起的人類與動物的共患疾病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引起的人類與動物的共患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化,可為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有癥狀或無癥狀。大多伴有多處化膿性病灶。主要見于熱帶地區,流行于東南亞地區。人主要是通過接觸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經破損的皮膚而受感染。人群對類鼻疽桿菌普遍易感。本病潛伏期一般為4~5天,但也有感染后數月、數年,甚至有長達20年后發病,即所謂“潛伏型類鼻疽”,此類病例常因外傷或其他疾病而誘發。
外文名:melioidosis
就診科室:內科
常見病因: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
常見癥狀:皮膚結節,發熱,全身不適,嗽,胸痛,呼吸急促等
傳染性:有
傳播途徑:接觸含菌的水,土壤和污染物

病因
本病病原體為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一般為散發,也可呈暴發流行。
1.傳染源
流行區的水和土壤常含有該菌。細菌可在外界環境中自然生長,不需任何動物作為貯存宿主。該菌可使多種動物感染甚至致病,但并不是主要傳染源,人間傳播罕見。
2.傳播途徑
人接觸含菌的水和土壤,經破損的皮膚而感染。食入、鼻孔滴入或吸入病菌污染物也可致病。一般不會發生節肢動物源性感染。
3.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新近進入疫區,糖尿病、酒精中毒、脾切除、艾滋病病毒感染等為易患因素。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4~5天,也有長達數月或數年者。臨床表現多樣化,與鼻疽極為相似。該病可分為隱匿性感染、無癥狀肺浸潤、急性局部化膿性感染、急性肺部感染、急性敗血癥、慢性化膿性感染和復發性感染等7種類型。
1.局部化膿性感染
表現為皮膚破損處結節形成,引流區淋巴結腫大和淋巴管炎,常伴發熱和全身不適,可很快發展為急性敗血癥。
2.急性肺部感染
是類鼻疽最常見的感染類型,可為原發性或血流播散性肺炎,除有高熱、寒戰外,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等,且癥狀與胸部體征不成比例。肺部炎癥多見于上葉,呈實變,并常有薄壁空洞形成,易誤診為結核病,此型也可發展為敗血癥。
3.急性敗血癥型
可為原發,也可為繼發,為類鼻疽最嚴重的臨床類型。起病突然、膿毒血癥癥狀顯著,常迅速出現多器官累及所引起的表現,如肺部累及,可出現呼吸困難、雙肺濕啰音。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累及時可出現腦炎或腦膜炎的相應癥狀和體征。部分患者因病情迅速進展以至來不及搶救而死亡。
5.慢性化膿性感染
主要表現為多發膿腫,可累及多個組織或器官,患者也可以不發熱。復發性感染可表現為急性局部化膿性感染、急性肺部感染、急性敗血癥或慢性化膿性感染。外科手術、外傷、酗酒、放射治療等常為復發的誘因。

檢查
1.外周血象
大多有貧血。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高,以中性粒細胞增加為主。但白細胞計數也可在正常范圍內。
2.病原學檢查
滲出物、膿液等做涂片(亞甲藍染色)和培養,懸滴試驗可觀察到動力,可用以與馬鼻疽伯克菌區別。
3.血清學檢查
主要有間接血凝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兩種。前者出現較早,但特異性較差。動態觀察抗體效價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診斷價值;單次效價前者在1:80以上,后者在1:8以上,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把現已分離到的菌株特異性抗原用于間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靈敏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4.分子生物學檢測
針對類鼻疽伯克菌的bimA(Bm)基因設計特異性引物,可用于快速診斷,采用實時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設計特異探針可據此與馬鼻疽伯克菌鑒別。

診斷
曾去過疫區的人若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熱或化膿性疾病均應考慮到該病。通過臨床表現、微生物檢查可作為確診的依據。

鑒別診斷
該病在急性期應與急性鼻疽、傷寒、瘧疾、葡萄球菌敗血癥及肺炎等相鑒別。慢性期應與結核病、慢性期鼻疽等加以區別。

治療
治療類鼻疽桿菌感染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四環素、慶大霉素等。有膿腫者宜作外科切開引流,對內科治療無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或器官。

 

附件:
責編:江湖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