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
概述
淋病的基礎常識
淋病(gonorrhea)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簡稱。是一種古又常見的性病。多發生于青年**。
人類在古時候就發現了這種疾病,《圣經》上就有這樣的描述。17世紀來, Boswell曾生動地描述了他本人的發病情況,反復感染、并發癥及治療情況。 John Hunter(1728-1793年)認為根據傳染的部位可決定疾病的類型,例如淋病是發生在粘膜上,而梅毒下疳則發生在皮膚上。依照這種假想,他將一個淋病患者的膿液移植到自己身上,由于此患者同時患有梅毒,因而John Hunter同時染上了淋病和梅毒,最后死于梅毒性主動脈炎。
在我國,公元前2-3世紀,《黃帝內經素問》載曰:“膀胱不和為癃。”公元二世紀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這樣描述淋病的:“小便如漿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公元7世紀隋朝巢元方在《諸病源候總論》中把淋病分為七淋,即石淋、氣淋、膏淋、癆淋、熱淋、血淋、寒淋,并把膏淋列為急性淋病,癆淋列為慢性淋病。
解放前,我國一些城市的淋病發病率為20%左右。解放后在1953年早期病人已近絕跡,1960年基本上完成了晚期病人的普查普治,1964年已基本消失淋病。由于淋病是世界各國發病率最高的性傳播疾病,接觸者感染率高,潛伏期短,可在短期內病例成倍增長。又由于1976年西非和東亞出現了耐青霉素的淋球菌菌株以來,世界淋病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我國自1975年以后,淋病又死灰復然,病人逐年呈直線增多,是性病主要發病病種。如上海地區性病就以淋病為主,約占90%以上。
淋病的病原體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離出的淋病雙球菌,因而淋病雙球菌又稱為奈瑟又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s)。淋病雙球菌呈腎形,兩個凹面相對,大小一致,長約0.7微米,寬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最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含2.5-5%二氧化碳的環境中生長。常存在多核白細胞內,橢圓或球形,常成雙排列,無鞭毛、無莢膜、不形在芽孢,對外外界理化條件的抵抗力差,最怕干燥,在干燥環境中1--2 小時即可死亡。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都易致死。對各種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也很弱。
正常成年男性尿道長15-18厘米,舟狀窩粘膜由鱗狀細胞組成,前尿道粘膜由柱狀細胞組成,后尿道及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細胞組成。細胞的排列及層次以細菌的抵抗力各不相同,舟狀窩系復層鱗狀細胞重疊組成,對淋病雙球菌抵抗力最大。前尿道柱狀細胞是成行排列而且是單層結構,一遇感染,病菌即可由細胞間隙進入粘膜下層,引起嚴重病變。后尿道及膀胱三角區的移行上皮由于受解剖結構上的限制,不能伸縮自如,也易受侵襲。膀胱壁除三角區具有很大伸縮性,移行上皮能起鱗狀細胞的作用,從不受淋病雙球菌的影響。
淋病雙球菌進入尿道后,借助于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與尿道上皮粘合,淋病雙球菌外膜的蛋白轉至尿道的上皮細胞膜,繼而淋病雙球菌被柱狀上皮細胞吞食,然后轉至細胞粘膜下層,通過內毒素脂多糖和補體,lgm等的協同作用,于該處造成炎性反應。36小時后,即引起嚴重的粘膜紅腫,并有膿液出現,白細胞均集中于細菌叢的周圍。細菌進入尿道腺體和隱窩以后同樣可自粘膜層深入下層組織。各腺窩及套開口,為細菌進入要道,病理變化較其它部位更為嚴重。腺管及窩開口常被阻塞,分泌物不能外泄,造成腺和窩的膿腫。
經過炎性反應以后,尿道粘膜大半壞死,反應嚴重的,粘膜下層組織,甚至海綿體也受影響,因而發生尿道周圍炎、脈管炎、淋巴結炎和腹股溝淋巴結炎等。修復時所有被破壞的細胞均為鱗狀細胞所替代,修復的粘膜增厚、增硬、容易出血。粘膜下層、腺窩及其它周圍組織受到侵襲時,多為結締組織所替代。感染嚴重或反復發作的,可出現纖維化,引起尿道狹窄。
病因學
經分泌物直接涂片或培養可找到致病菌奈瑟淋球菌,該菌為成雙或成堆的革蘭氏陰性的呈腎形的雙球菌,常位于細胞內,雙球鄰接面呈平面或略呈凹狀。
淋病通常經性接觸傳播,婦女常在數周或數月內為無癥狀帶菌者,常在其性接觸者時被發現。男性者無癥狀的口咽或直腸感染也很常見。偶爾在異性戀男子的尿道也可發現感染。
青春期兒童的陰道或直腸淋病常系被成年人性施瘧所致。很罕見的也可通過污物感染。
癥狀和體征
在男性,潛伏期2~14日,通常以尿道輕度不適起病,數小時后出現尿痛和膿性分泌物。當病變擴展至后尿道時可出現尿頻,尿急。檢查可見膿性黃綠色尿道分泌物,尿道口紅腫。
在女性,通常在感染后7~12日開始出現癥狀,雖然癥狀一般輕微,但有時開始就很嚴重,有尿痛,尿頻和陰道分泌物。子宮頸和較深部位的生殖器官是最常被感染的部位,其次依次為尿道,直腸,尿道旁腺管和前庭大腺。子宮頸可發紅變脆伴有粘液膿性或膿性分泌物。壓迫恥骨聯合時,可從尿道,尿道旁腺管或前庭大腺擠出膿液。輸卵管炎是常見的并發癥(參見第238節)。
在婦女或男性者,直腸淋病常見。女性常無癥狀,但可有肛周癥狀和直腸分泌物。男性者,嚴重直腸感染較常見。病人可以發現糞便包有粘液膿性分泌物,并訴排便或直腸交媾時疼痛。口-生殖器接觸所致的淋菌性咽炎通常無癥狀,但有些病人可訴喉痛和吞咽不適;咽和扁桃體發紅,滲出,偶有水腫。
在女性嬰兒和青春前期少女,可有外刺激,紅斑,水腫伴膿性陰道分泌物及直腸炎。患兒可訴尿痛或排尿困難,家長可發現其內褲有污染。
診斷
90%以上男性病人的尿道分泌物作革蘭氏染色涂片可迅速找到淋球菌,而女性陰道分泌物革蘭氏染色檢查的敏感性僅約60%。直腸受累時作直腸鏡檢查可見腸壁上有粘液膿性分泌物。所有的女性,以及尿道分泌物革蘭氏染色檢查陰性或結果可疑的男性,應作生殖道分泌物培養或遺傳學鑒定。有咽或直腸感染癥狀的男性和女性,均應作培養或遺傳學診斷,因為革蘭氏染色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差。培養時,應將取自尿道,子宮頸,直腸和其他感染部位的滲出物接種到適宜的培養基(如改良的Thayer-Martin培養基),在35~36℃溫度,含有3%~10%CO2的大氣中(可用蠟燭缸)孵育48小時。24小時后已可見某些菌落;大多數在48小時出現。若當時無足夠的實驗設施,可將標本接種到可輸送的培養基上運送到實驗室,在48小時內,比較好在24小時內,作次代培養。
以基因探針為基礎的能可靠而快速檢測淋球菌RNA的診斷試驗可結合檢測衣原體的試驗,以過篩淋球菌和衣原體所致的尿道炎或子宮頸炎。在此同時以及3個月后應作梅毒血清學試驗(STS),并且還應徹底檢查病人以排除其他性傳病。
淋病是一種較為古老的疾病,在2000年前的醫書中就有類似癥狀的記載,一般講淋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淋證"、"淋濁"、"毒淋"范疇。但是出現淋病的確切年代還不能肯定,中醫學中的淋證,指排尿不暢,點滴而下,甚或莖中作痛。"淋"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如"小便赤黃甚則淋也",但此處淋主要是指泌尿系感染。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一書把淋證分為石淋、癆淋、血淋、氣淋、膏淋五種,很多人認為此處膏淋已包括了一部分淋病的內容,但頗有爭議,某些學者認為膏淋是指乳糜尿或前列腺炎,并不包括淋病。中醫文獻中首次肯定記載淋病的是明•孫一奎《赤水玄珠》,他說:"若小便行將而痛者,氣之滯也;行后而痛者,氣之陷也;若小便頻數而痛,此名淋濁。"這里不但記錄了淋病的疼痛、尿濁等主要癥狀,而且分析了它的病機。近代中醫多將淋病稱為"毒淋"或"花柳毒淋" ,如《醫學衷中參西錄》就記載有治毒淋的"毒淋湯"。總之,淋病是一種隨著人類性活動產生的疾病,當然在目前開放的年代,人們的性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淋病會逐年增多。
治療
青霉素皮試無不良反映者:
(1)水劑普魯卡因青霉素G:480萬單位分兩側臀部肌肉注射。同時口服丙磺舒1g。
(2)芐星青霉素G(又稱長效西林):480萬單位分兩側臀部肌肉注射。同時口服丙磺舒1g。
(3)水劑青霉素G:160萬單位肌注,每日3次,共3天。
以上治療方案根據具體情況任選一種即可。在注射以上藥物時一定要作青霉素皮試,如青霉素過敏者,可用如下治療方案:
(1)四環素:首量1g,后用0.5g,每天4次,共7天。適用于青霉素過敏者。
(2)紅霉素:首量1g,后用0.5g,每天4次,共7天。適用于青霉素過敏者。
(3)氟哌酸:800mg 1次口服。
(4)壯觀霉素(淋必治):2g肌肉注射。適用于耐青霉素菌株患者。
(5)頭孢三嗪(菌必治):0.25g肌肉注射。適用于耐青霉素菌株患者。
(6)氟嗪酸(泰利必妥):200mg,每天3次,共3天。
(7)阿奇霉素:1000mg 1次口服。
對無合并癥淋病,即早期的沒有任何其他合并癥的單純性淋菌性尿道炎,一般治療效果好,只要按照上述淋病治療方案就能徹底治愈。
當淋病有合并癥時,治療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積極治療,仍可獲痊愈。一般講治療的藥物與治療無合并癥的淋病一致,但是治療療程要長,還要根據癥狀和療效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當認為自己患有淋病并且有合并癥時,一定要找專科醫生治療。 如果西藥效果不好,可結合中醫藥治療。
預防
淋病是危害較大的性病之一,但是淋病的傳染有它獨特的途徑,大可不必談虎色變,危言聳聽。有的人住旅館也擔心傳染,洗澡也怕傳染,這是不對的。其實對淋病的預防和調護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即可:
宣傳性傳播疾病知識,提倡高尚的道德情操,嚴禁,提倡潔身自好,反對性自由、性解放。
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淋球菌感染發病率。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減少感染的危險。可在前后各服用氟哌酸或阿莫西林,可有效的預防性病的感染。
性伴同時治療。
患者注意個人衛生與隔離,不與家人、小孩尤其女孩同床、同浴。
在公共浴池,不入池浴,提倡淋浴。
患病后要及時治療,以免傳染給配偶及他人。
患病后要注意隔離,未治愈前應避免。
應當經常用肥皂清洗和手,不要用帶膿汁的手去揉擦眼睛。
新生兒出生時,經過有淋病母親的陰道,淋菌侵入眼睛會引起眼睛發炎,為了預防發生新生兒眼病,對每一個新生兒都要用1%銀一滴進行點眼預防。
護理
淋病雙球菌進入尿道后,借助于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與尿道上皮粘合,淋病雙球菌外膜的蛋白轉至尿道的上皮細胞膜,繼而淋病雙球菌被柱狀上皮細胞吞食,然后轉至細胞粘膜下層,通過內毒素脂多糖和補體,lgm等的協同作用,于該處造成炎性反應。36小時后,即引起嚴重的粘膜紅腫,并有膿液出現,白細胞均集中于細菌叢的周圍。細菌進入尿道腺體和隱窩以后同樣可自粘膜層深入下層組織。各腺窩及套開口,為細菌進入要道,病理變化較其它部位更為嚴重。腺管及窩開口常被阻塞,分泌物不能外泄,造成腺和窩的膿腫。經過炎性反應以后,尿道粘膜大半壞死,反應嚴重的,粘膜下層組織,甚至海綿體也受影響,因而發生尿道周圍炎、脈管炎、淋巴結炎和腹股溝淋巴結炎等。修復時所有被破壞的細胞均為鱗狀細胞所替代,修復的粘膜增厚、增硬、容易出血。粘膜下層、腺窩及其它周圍組織受到侵襲時,多為結締組織所替代。感染嚴重或反復發作的,可出現纖維化,引起尿道狹窄。
淋病的護理要注意下列方面:
1、多種性病都有可能復發外,大多數是可以治愈的,因此,得病后不必過分擔心和憂慮,為了盡快恢復健康,除藥物治療外,良好的情緒、營養與適當鍛煉至關重要。
2、遵醫囑治療十分必要,自行停藥、增減藥物,或找游醫治療會有不良后果。
3、定期復查對判斷療效和預后很有意義。您需要遵醫囑到醫院復查。
4、約請配偶或性伴來醫院檢查是對自己和他人健康負責的行為。
5、您或您的家人、性伴如果出現某些可疑的癥狀(皮疹、潰瘍、 陰道或尿道分泌物異常等 )懷疑有性病時,希望能盡早來正規醫院檢查治療。因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夠防止產生并發癥和后遺癥。
并發癥
男性淋病并發癥
1、淋病性龜頭包皮炎 : 由淋病的膿性分泌物刺激龜頭及包皮內葉所致。開始局部燒灼、瘙癢感、微痛、包皮水腫、內葉糜爛。龜頭潮紅及輕度糜爛,重癥者包皮全部呈現顯著浮腫,不能上翻,龜頭腫大,可繼發炎性包莖。
2、淋病性副尿道炎:副尿道大都開口于尿道外口周圍,或系帶部位,或背側沿正中線皮膚。淋病患者如有此種副尿道時,極易被波及,發生明顯炎癥。膿性分泌物中可查出淋菌,為淋病傳染源之一。
3、淋病性尿道狹窄;慢性淋病經過數月或數年后,易引起尿道狹窄,最初病人毫無感覺,逐漸排尿不暢,尿意頻數,尿絲細弱無力,不能直射,至排不出或僅滴而出。進行性尿道狹窄,若不早期治療其后果極不良、有時競致生命危險。
4、淋病性前列腺炎: 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前列腺炎,為淋病性后尿道炎并發癥之一。多發生于淋病第三周,尿意頻數、尿痛,尤其排尿后加劇疼痛,會及附近有鈍痛,大便時疼痛。肛診前列腺腫脹,表面不平,壓之疼痛,尿道常有膿性分泌物流出。
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未徹底治療,易轉為慢性前列腺炎。表現為會有墜感、壓痛、尿意頻數,常有腰痛。肛診前列腺肥大,多處有硬結,觸之有壓痛,按摩時有粘液分泌物,檢查有白細胞。
5、淋病性附睪炎: 本癥系淋菌經過射精管侵入附睪所致,為急性后尿道淋病最常見的合并癥。表現為附睪腫脹,觸及表面有堅硬結節,常有放射狀疼痛,急性期體溫上升到39攝氏度左右。
6、淋病性精囊炎,淋菌經射精管、輸精管或淋巴道侵入。會墜脹感,排尿排便時加劇,有疝痛向輸精管及睪丸放射,尿液澄清。
7,在女性嬰兒和青春前期少女,可有外刺激,紅斑,水腫伴膿性陰道分泌物及直腸炎。患兒可訴尿痛或排尿困難,家長可發現其內褲有污染。
女性淋病并發癥
女性淋病的主要合并癥有淋菌性盒腔炎,如急性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炎,繼發性輸卵管卵巢膿腫及其破裂所致的盆腔膿腫,腹膜炎等。多在月經后突然發病,有高熱、寒戰、頭痛、惡心、嘔吐、下腹痛,膿性白帶增多。雙側附件增厚、壓痛
如何自查男性慢性淋病
患慢性淋病時淋病雙球菌沿男性尿道向后侵入后尿道的球部、膜部及前列腺部,從而引起這些部位的慢性炎癥,其狀態也極不一致,通常多無特殊癥狀,僅在患者抵抗力減低時(例如腹瀉、高熱、酗酒或過度疲勞等),始可產生尿道炎癥狀。
排尿時有輕的尿道灼熱感、刺痛、瘙癢或尿意迫切感,有時感到前列腺區劇痛,尿道分泌物無明顯增多,只在清晨起床時才看到尿道口有"糊口"現象。用手指壓迫尿道深處,可見有少量稀薄粘液流出。
如壓迫會陰及前列腺區時,則壓痛顯著,并向前端、骶骨部位及睪丸等處放射。前列腺或膀胱炎癥明顯時,于排尿終末往往引起痙攣性尿刺痛、末段尿液內見有血液,并出于排尿障礙等,若病變僅限于尿道,則可引起射精疼痛,血情或膿性。
淋病的實驗檢查
( 一)涂片檢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宮頸分泌物,作革蘭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細胞內找到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涂片對有大量膿性分泌物的單純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陽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診斷。女性宮頸分泌物中雜菌多,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差,陽性率僅為50-60%,且有假陽性,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培養法檢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較少,陽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檢出率。
咽部涂片發現革蘭氏陰性雙球菌不能診斷淋病,因為其他奈瑟菌屬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對癥狀不典型的涂片陽性應作進一步檢查。
(二)培養檢查:
淋球菌培養是診斷的重要佐證,培養法對癥狀很輕或無癥狀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養陽性就可確診,在基因診斷問世以前,培養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篩選淋病的唯一方法。目前國外推薦選擇培養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養基和New York City(NYC)培養基。國內采用巧克力瓊脂或血瓊脂培養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選擇地抑制許多其他細菌生長。在36℃,70%濕度,含5%-10%CO2(燭缸)環境中培養,24-48小時觀察結果。培養后還需進行菌落形態,革蘭氏染色,氧化酶試驗和糖發酵試驗等鑒定。培養陽性率男性80%-95%,女性80-90%。
(三)抗原檢測
1.固相酶免疫試驗(EIA):可用來檢測臨床標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區而又不能作培養或標本需長時間遠送時使用,可以在婦女人群中用來診斷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熒光試驗:通過檢測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單克隆抗體作直接免疫熒光試驗。但目前在**二性標本的敏感不高,特異性差,加之實驗人員的判斷水平,故該實驗尚不能推薦用來診斷淋球菌感染。
(四)基因診斷
1.淋球菌的基因探針診斷 淋球菌的基因探針診斷,所用的探針有:質粒DNA探針,染色體基因探針和rRNA基因探針。
2.淋球菌的基因擴增檢測 上面講述的探針技術檢測淋球菌的方法,雖然比培養方法在靈敏度,特異性和方便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多數情況下需要標本的淋球菌濃度很高,PCR技術和連接酶鏈反應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檢測淋球菌的靈敏性,它具有快速、靈敏、特異、簡便的優點,可以直接檢測臨床標本中極微量的病原體。
3.臨床基因診斷淋球菌的注意事項 目前臨床檢測淋球菌的基因診斷方法主要采用PCR方法。PCR方法與LCP方法比傳統的培養法在靈敏性和特異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時間也大大縮短。隨著基因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PCR方法與LCP方法在淋球菌的檢測將會成為常規的檢測方法。
(五)藥敏試驗:在培養陽性后進一步作藥敏試驗。用紙片擴散法做敏感試驗,或用瓊脂平皿稀釋法測定最小抑菌濃度(MIC),用以指導選用抗生素。
(六)PPNG檢測:β-內酰胺酶,用紙片酸度定量法,使用Whatman I號濾紙PP-NG菌株能使其顏色由藍變黃,陽性為PPNG,陰性為N-PPNG。
食療
患淋病淋病后,飲食宜清淡,多飲水,忌食辛辣之品,也不能飲酒,常常有一些患者因為飲酒使病情加重或復發。下面介紹一些食療方供參考。
1、滑石粥
來源:《壽親養老新書》
原料:滑石30g,瞿麥10g,粳米30~60g。
制作:先將滑石用布包扎,再與瞿麥同入水中煎煮,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稀粥。
用法:空腹服用。
適應證:主治淋病屬濕熱證者。
2、冬葵湯
來源:《藥性論》
原料:冬葵葉200g。
用法:煮湯食。
適應證:淋病屬濕熱證者。
3、石韋湯
來源:《貴州草藥》
原料:石韋15g,連線草15g,豬鬃草15g。
用法:水煎取汁,代茶頻飲。
適應證:各型淋病。
4、葵根飲
來源:《圣惠方》
原料:冬葵根30g,車前子15g。
用法:煎湯取汁,代茶飲。
適應證:各型淋病。
男性無并發癥淋病的臨床表現是什么?
男性無并發癥淋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平均3~5天。但身體虛弱、過度、酗酒者潛伏期可縮短,應用抗生素者潛伏期可延長。首發癥狀為尿頻、尿急、尿痛。尿痛為排尿開始時尿道外口刺痛或灼熱痛,尿排盡后疼痛減輕。很快尿道口紅腫溢膿,開始為漿液性分泌物,漸為黃色粘稠的膿性或血性分泌物,清晨起床后分泌物量多。尿液呈乳白色混濁樣,前段尿明顯。包皮過長者,可引起包皮炎、包皮龜頭炎,甚至可并發嵌頓包莖。
嚴重者尿道粘膜水腫,腹股溝淋巴結紅腫疼痛,甚至化膿。后尿道受累時,可出現終末血尿、血性、會輕度墜脹等,夜間常有痛性勃起。全身癥狀一般較輕,少數可有發熱(38℃左右)、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急性癥狀1周后可逐漸減輕,1個月后癥狀基本消失,但晨間尿道口尚有微量粘液。
急性期治療不當或由于酗酒及等因素可出現遷延性癥狀。患者尿道外口不見排膿,擠壓根部或壓迫會時,尿道外口可出現稀薄粘液,多伴有腰痛、會墜脹感、夜間遺精和帶血。
男性慢性淋病的臨床表現有那些?
慢性淋病大多數為急性淋病轉變而來,通常表現為尿道炎癥狀反復發作。常見如下癥狀:
1、尿痛輕微,排尿時僅感到尿道灼熱或輕度刺痛,常可見終末血尿。尿液一般透明,但可見淋菌絲浮游于其中。
2、病人多伴有腰痛、會墜脹感,夜間遺精、帶血。
3、男性淋病常可并發尿道腺炎、尿道周圍組織炎和膿腫、包皮腺炎、輸精管炎、精囊炎、副睪炎、鞘膜積液、睪內炎、前列腺炎、龜頭包皮炎、淋菌性潰瘍等。
4、排尿困難、尿線細弱、射程短,甚至尿潴留。副睪炎多見于治療不及時者,常突然感到副睪疼痛、腫大、壓痛、發熱。此外還可出現減退、勃起不堅、陽痿、早泄及神經衰弱等癥狀。若兩側附睪炎,常引起附睪管及輸精管閉塞而導致不育。
5、慢性淋菌性尿道炎治療較困難。
慢性淋病中醫治療方法
一些慢性淋病,即病程超過一個月以上的淋病,中醫常辨證為濕熱瘀阻證。對于濕熱瘀阻的患者,治療主要是清熱除濕。活血化瘀。常用的方藥是:
黃柏10克、赤芍10克、澤瀉10克、澤蘭10克、木通10克、制乳沒各10克、琥珀粉3克、雞內金10克。全方具有清熱除濕、活血化瘀、通淋止痛之效。濕熱重者,加入龍膽草、土茯苓;夾毒熱者加入野菊花、魚腥草;小便淋澀不暢者加入馬鞭草、三七粉。
六味地黃湯加減:熟地10克、山萸肉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土茯苓10克、仙茅10克、杜仲10克。全方補腎通淋之功。腎陽不足者可加入仙靈脾10克。
清淋湯 虎杖、土茯苓、貫眾、連翹、蒲公英、黃連、半枝蓮、木通、瞿麥、黃芪、茯苓、丹參、赤芍各適量,水煎服,輕者每日1劑,重者每日2劑。適用于淋病中醫辨證屬于濕熱瘀阻及毒熱證者。
補腎通琳湯 土茯苓、生苡仁、懷山藥、茵陳、白茅根各30克,熟地20克,澤瀉、山萸肉各15克,車前子、各12克,桑螵蛸、生甘草、生益母草各9克,麥飯石顆粒50克,水煎服,每日1劑,7天為一個療程。適用于淋病中醫辨證屬于腎虛證者。
龍骨一錢,牡蠣二錢,銀杏二十粒,甘草末二錢,淮山藥二錢,茯苓二錢,畢澄茄三錢。共研為細末,和白檀油四兩,配制為丸,每天服二次,每次一錢,空腹時,烏龍茶送下。
以上中藥方劑僅供參考。
淋病耐藥性正在增加 來源:性病急救網
摘要:政府研究人員報道,淋病已對氟喹諾酮和阿齊紅霉素兩種抗生素產生耐藥,因而越來越難治。
亞特蘭大政府研究人員報道,淋病變得越來越難治了,它已對兩種抗生素耐藥。疾病控制中心報道,在夏威夷,性傳染性疾病的菌株對常規治療--氟喹諾酮(fluoroquinolone)的耐藥性從1997年的1.4%猛增到去年的9.5%。在堪薩斯市的Mo,在12個病人中發現淋病對一種新的抗生素--阿齊紅霉素(azithromycin)產生耐藥。
政府建議應用其他3種抗生素治療淋病,它們都很貴。一個CDC的流行病學家,Susan Wang說,淋病的藥耐菌株從亞洲傳入,在美國本土產生類似的耐藥性也就不可避免了。在1980年代,淋病對青霉素和四環素產生了類似的耐藥性,致使這些抗生素失效。
自我診斷
因為淋球菌最易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柱狀上皮與移行上皮形成的粘膜,所以淋菌性尿道炎、前庭腺炎與炎多見;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的陰道粘膜不易被淋球菌侵犯,所以淋球菌陰道炎較少見。其臨床表現如下:
(1)淋菌性尿道炎與尿道旁腺炎
一般在后2~5日出現尿痛、尿急、尿燒灼感等癥狀,尿道口紅腫充血,擠壓尿道旁腺,有膿性分泌物溢出。
(2)淋菌性前庭腺炎
前庭腺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癥反應,嚴重者可形成前庭腺膿腫。
(3)淋菌性子宮頸內膜炎
子宮頸管內膜為淋球菌最易隱藏之處,患者子宮頸充血、水腫、觸痛,常發現膿性白帶增多。
(4)淋菌性盆腔炎
系指一組疾病,包括急性輸卵管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膿腫及腹膜炎等。多數急性輸卵管炎患者可無癥狀,只是月經周期延長,月經來潮時血量增多,月經過后即可產生高熱、寒顫、頭痛、惡心、嘔吐及食欲不振等;其他癥狀包括:兩下腹部疼痛,有明顯壓痛,一側較重。婦科檢查可見尿道、尿道旁腺、前庭腺及子宮頸處有膿性分泌物,雙側附件增厚、壓痛。如有輸卵管卵巢膿腫,于附件處或子宮后穹窿處觸到腫物,并有觸痛及波動感。如輸卵管膿腫破裂,則可引起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
上述癥狀與體征只能提示為一急性炎癥,沒有特異性,故不能定性。單憑這些癥狀與體征往往不易與急性闌尾炎、異位妊娠、卵巢囊腫扭轉或破裂等婦產科急腹癥相鑒別,還要靠涂片及培養查菌來確定診斷。
分類
1。男性淋病 急性前尿道炎的最早癥狀為尿道口紅腫、發癢及輕微刺痛,繼有稀薄粘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適。24小時以后癥狀加劇,紅腫發展到整個YJ頭及部分尿道,分泌物由稀薄轉變為深黃色的膿液,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行動不便,入晚YJ常有痛性勃起。少數病例有微熱及疲乏癥狀。兩側腹股溝淋巴結亦可受到感染而引起紅腫疼痛,甚至化膿。
2。女性淋病 女性淋病包括尿道淋病及生殖道淋病兩個方面,女性患者由于尿道短,故泌尿道癥狀往往不明顯,而常以白帶增多,下腹痛等生殖道癥狀為主。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宮頸、尿道、尿道旁腺、子宮內膜及輸卵管。因此臨床診斷時除尿道分泌物涂片外,更主要的應做陰道子宮頸涂片,否則容易漏診。10-20%婦女伴有盆腔炎、繼發不育或宮外孕等婦科疾病。
3。附性腺炎 男性淋病患者的炎癥擴散到后尿道時,可出現急性前列腺炎、精囊炎和附睪炎,除排尿刺激癥狀加重以外,還可出現急性尿潴留及會疼痛,部分患者出現高熱、寒戰等全身癥狀。
4。婦女陰道炎 由于小孩陰道是由柱狀上皮所包圍,極易被淋病雙球菌感染,會紅腫,陰道及尿道有綠色分泌物,排尿疼痛,有時累及。
5。新生兒眼炎(淋病性結膜炎,gonococcal ophthalmia)新生兒自孕婦陰道感染,出生后2~3天出現癥狀,眼瞼水腫、發紅,有膿性分泌物,一旦延誤治療,則角膜呈蒸汽狀,可能穿透角膜,導臻失明。因此淋病孕婦的新生兒應該用銀滴眼預防。
診斷
以尿道分泌物直接涂片作革蘭染色最為方便,如果在多形核白細胞內找到革蘭染色陰性的淋病雙球菌則診斷就可確立,急性期直接涂片的陽性率可達到95~99%。
治療
1。無合并癥的淋病 一般采用青霉素
2。也可應用四環素
淋病治療后1~2周,應再次作細菌培養以證實已經治愈。
如何傳染
1、通過性接觸傳染:主要是通過或其他傳染。男性淋病幾乎都是由接觸引起的,女性淋病也可由直接感染,也可由其他方式感染。淋病患者是傳染源,性接觸是淋病主要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快,而且感染率很高,感染后3-5天即可發病。感染人群中以青壯年為主。
2.非性接觸傳染(間接傳染):此種情況較少,主要是接觸病人含淋病雙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沾有分泌物的毛巾、腳布腳盆、衣被,甚至于廁所的馬桶圈等均可傳染,特別是女性(包括),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新生兒經過患淋病母親的產道時,眼部也可引起新生兒淋菌性眼炎,妊娠期婦女淋病患者可引起羊膜腔內感染,包括胎兒感染。
特別是男性淋病99%-100%屬于傳染。目前,我國以暗娼為主要傳染源。調查資料表明,在淋病患者中**一次感染率為22%-35%;**雙方感染率是男性易于傳染給女性。一次男性傳染給女性的感染率為50%-90%,女性傳染給男性的為25%-50%,感染率與次數成正比。男性與女性病人感染率平均為19%-25%,2次為35%,3次為49%,4次為57%。
人類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侵犯粘膜,尤其對單層柱狀上皮和移行上皮所形成的粘膜有親和力。感染后淋菌侵入男性前尿道、女性尿道及宮頸等處,由于其表面的菌毛含有粘附因子,因而粘附到柱狀上皮細胞的表面進行繁殖,并沿生殖道上行,通過柱狀上皮細胞的吞噬作用而進入細胞內繁殖,導致細胞溶解破裂,淋球菌遂被排至細胞外的粘膜下層。淋球菌內毒素及淋菌表面外膜產生的脂多糖與補體結合產生一種化學毒素,能誘導中性粒細胞聚集和吞噬引起局部急性炎癥,出現充血、水腫、化膿和疼痛。當細菌進入尿道腺體和隱窩后,腺管開口及隱窩被阻塞,潛藏的細菌成為慢性淋病的主要病灶。
淋病與泌尿系感染區別
泌尿系感染一般為大腸桿菌引起急性泌尿系感染,常見于小孩和婦女,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但無膿性分泌物。患者無不潔史,作尿常規檢查可見紅白血球,淋球菌檢查為陰性。而淋病有典型的不潔史,除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外,特別是有尿道口溢膿的癥狀,膿液黃稠,取膿液作淋球菌培養為陽性。
淋病給孩子帶來的危害
孕婦患淋病,既禍害自身又殃及胎兒,應引起育齡期婦女的高度警惕。
生育期婦女患淋病,幾乎100%是通過感染,妊娠期淋病發病率為0.5%—0.7%。由于感染淋菌的部位是宮頸管、尿道旁腺和前庭大腺,早期病變局限,有80%以上患者無明顯癥狀,有的僅出現膿性白帶、尿頻、尿痛等輕微癥狀,因此極易被人所忽視,或誤認為是一般尿路炎癥。這樣就給淋菌以可乘之機,大量繁殖。在懷孕初期感染淋菌后,因宮腔尚未閉塞,淋菌會沿生殖道直上而引起淋菌性輸卵管炎、淋菌性盆腔炎,更容易導致宮腔感染而流產。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在自然流產的孕婦中,淋病導致的流產約占32%。妊娠中、晚期感染淋病后,易發展成播散性淋菌感染,引起羊膜腔內感染、羊膜早破、早產等并發癥。病情嚴重的可發生產褥感染、產后敗血癥,危及母子的生命。如果妊娠期患淋病不進行徹底治療,在分娩過程中,產道中的淋菌便會侵犯新生兒,常見的是新生兒淋菌性結膜炎,約占新生兒眼炎的5%—15%,一般出生4天雙眼出現癥狀,治療不及時,極易導致角膜潰瘍而失明。
孕婦感染淋病,治療時首選青霉素類抗生素,對青霉素過敏或耐藥者,可用頭孢霉素類藥物(如大觀霉素)。只要用藥及時、足量、徹底,治愈率可達100%,一般不影響胎兒。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對孕婦淋病治療的同時,也要對有淋病的性伴侶進行徹底治療,以防再次感染;忌亂找江湖游醫和亂用濫用四環素類、氟哌酸等藥,以免危害胎兒發育;對孕婦做產前檢查,必須將淋病篩查作為常規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