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亂概述

2024-05-17 14:32

霍亂

霍亂( cholera)是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兩種甲類傳染病之一,由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傳播。臨床上以起病急驟、劇烈瀉吐、排泄大量米泔水樣腸內容物、脫水、肌痙攣少尿和無尿為特征。嚴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癥或酸中毒而死亡。在醫療水平低下和治療措施不力的情況下,病死率甚高。

疾病分類
根據臨床表現常可將霍亂患者分為典型病例(中、重型)、非典型病例(輕型)及中毒型病例(干性霍亂),分述如下。
一、典型病例(中、重型):有典型的腹瀉和嘔吐癥狀,其中中型霍亂患者腹瀉每日達10~20次,為水樣或“米泔水”樣便,量多,有明顯失水體征。血壓下降,收縮壓在70~90mmHg,尿量減少,24小時尿量500ml以下。重型患者除有典型腹瀉(20次/天以上)和嘔吐癥狀外,存在嚴重失水,因而出現循環衰竭。表現為脈搏細速或不能觸及,血壓明顯下降,收縮壓低于70mmHg或不能測出。24小時尿量50ml以下。
二、非典型病例(輕型):起病緩慢,腹瀉每日不超過10次,為稀便或稀水樣便,一般不伴嘔吐,持續腹瀉3~5天后恢復。無明顯脫水表現。
三、中毒型病例(干性霍亂):其特點是起病很急,尚未見瀉吐即已死于循環衰竭,故又稱“干性霍亂”。霍亂病程不長,輕型無并發癥者,平均3~7日內恢復,個別病例腹瀉可持續1周左右,并發尿毒癥者恢復期可延至2周以上。

發病原因
霍亂弧菌是1883年第五次霍亂世界性大流行期間Koch在埃及發現。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島El-Tor檢疫站從麥加朝圣者的尸體分離出與霍亂菌類似的特殊弧菌株并命名為El-Tor弧菌。1966年國際弧菌命名委員會將先后發現的兩種病原性弧菌統稱為霍亂弧菌的兩個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在第七次世界性大流行中,后者逐漸取代了前者而成為霍亂流行的主要病原體。
霍亂弧菌長1~3μm,寬0.3~0. 6μm,菌體彎曲呈弧形或逗點狀,新鮮標本涂片鏡檢,排列如“魚群”樣。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和莢膜。菌體一端有單鞭毛,運動活潑。培養需氧,耐堿不耐酸,在pH8. 8~9.0的堿性蛋白胨水或堿性瓊脂平板上生長良好。各群弧菌的鞭毛抗原(H)大多相同,僅菌體抗原(O)不同。根據菌體抗原將弧菌分成O1~O6群(現已增至72群)。霍亂弧菌的兩個生物型均能與抗菌體抗原的血清抗體產生凝集,均屬于O1群。凡不屬O1群的其他弧菌皆為不凝集,統稱非O1群弧菌。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霍亂弧菌分為O1群霍亂弧菌、O1群不典型霍亂弧菌及非O1群霍亂弧菌,此后多依此命名。學者們對霍亂弧菌菌體抗原進行分析研究得知O1群霍亂弧菌含有共同的特異性抗原A和不同的特異性抗原B和C,據此將其分為三型,即稻葉型(Inaba,原型),含抗原A、C;小川型(Ogawa,異型),含抗原A、B:彥島型(Hikojima,中間型),含抗原A、B和C。1992年在印度等地發生由非O1群霍亂弧菌引起的典型霍亂樣疾病的流行,分離出新血清型霍亂弧菌,定名為O139霍亂弧菌。
霍亂弧菌產生三種(I~Ⅲ型)毒素。I型毒素為內毒素,耐熱,不能透析,系多糖體,存在菌體內部,能引起豚鼠、小白鼠死亡,對雞胚及組織細胞具毒性,是制作菌苗引起抗菌免疫的主要成分。Ⅱ型毒素為外毒素,即霍亂腸毒素( enterotoxin)或稱霍亂原( choleragen)。不耐熱,56℃ 30分鐘可滅活,不耐酸,有抗原性,可激發機體產生中和抗體,經甲醛作用后產生類毒素。霍亂腸毒素使機體水和電解質從腸腺大量分泌,形成霍亂腹瀉癥狀,是霍亂弧菌在體內繁殖中的代謝產物。
霍亂弧菌對溫熱干燥抵抗力不強。耐堿不耐酸,在正常胃酸中僅存活4分鐘,0. 5百分之石炭酸中數分鐘可致死。每立升含1mg余氯的水中15分鐘致死,對常用濃度的腸道傳染病消毒劑均敏感,1百分之漂白粉液內10分鐘致死。對多西環素、鏈霉素、四環素、復方新諾明、諾氟沙星及氧氟沙星等藥物均敏感。

 

附件:
責編:江湖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