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病毒

2024-05-13 08:35
文章圖片

出血熱病毒

英文名:hemorrhagic fever virus
類別:病毒

概述
基本特征:是指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熱的一組RNA病毒
主要類型:包括漢坦病毒科、內羅病毒科、白細病毒科、黃病毒科、披膜病毒科等
是否傳染:出血熱病毒大多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主要表現:高熱、出血、低血壓等
出血熱病毒并不是一個嚴格的病毒分類概念,是指可引起病毒性出血熱的一組RNA病毒。出血熱的特征是以不典型癥狀起病,以出血和休克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疾病,可伴或不伴腎損傷。引起出血熱的病毒種類較多,分屬于7個病毒科的9個病毒屬,目前國內外最常見的出血熱病毒,主要有漢坦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漢坦病毒抵抗力不強,在臨床上可引起腎綜合征出血熱和漢坦病毒肺綜合征,目前我國尚未有漢坦病毒肺綜合征的病例報道,腎綜合征出血熱在我國流行范圍廣、發病人數多、病死率較高;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可引起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以發熱、出血、高病死率為主要特征,屬于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感染后可導致埃博拉出血熱,致死性高。
出血熱病毒有哪幾種類型?
出血熱病毒種類較多,根據2020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修訂后的病毒分類,出血熱病毒主要包括漢坦病毒科、內羅病毒科、白細病毒科、黃病毒科、披膜病毒科、沙粒病毒科、絲狀病毒科的部分病毒,具體如下:
漢坦病毒科:主要是正漢坦病毒屬的漢坦病毒,以嚙齒動物為媒介,感染后可導致腎綜合征出血熱,在我國多見。正漢坦病毒屬其它一些種類的病毒,如漢城病毒、普馬拉病毒和多布拉伐-貝爾格萊德病毒也可導致腎綜合征出血熱,癥狀輕重程度不一。
內羅病毒科:主要是正內羅病毒屬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以蜱為主要傳播媒介,在我國被劃歸危害程度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歐洲、亞洲和非洲都曾出現病例。
白細病毒科:主要是白蛉病毒屬的裂谷熱病毒和班達病毒屬的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拉丁名:Dabie­ bandavirus),裂谷熱為蚊傳疾病,分布在非洲。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是中國科學家2010年發現的新病毒,因從大別山區的一名患者中發現,命名為大別山病毒,后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改為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以蜱為傳播媒介。
黃病毒科:包括多種病毒,如黃病毒屬的登革病毒、黃熱病病毒、基亞薩努森林熱病毒、鄂木斯克出血熱病毒等,
披膜病毒科:主要為甲病毒屬的基孔肯雅病毒,通過蚊蟲叮咬傳播。
沙粒病毒科:主要是哺乳動物沙粒病毒屬的多種病毒,以嚙齒動物為傳播媒介,包括鳩寧病毒、馬秋波病毒、拉沙熱病毒、盧約病毒、瓜納瑞托病毒、薩比亞病毒、弗萊克索病毒、恰巴雷病毒和懷特沃特阿羅約病毒等。
絲狀病毒科:主要是埃博拉病毒屬的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屬的馬爾堡病毒,主要在非洲流行。埃博拉病毒自然儲存宿主尚不清楚,主要在猴群中傳播并擴散到人,造成人間傳播和流行。馬爾堡病毒來源于非洲綠猴。兩種疾病均為烈性傳染病,致死率高。
出血熱病毒的流行情況如何?
出血熱病毒的種類較多,以最常見的漢坦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為主要闡述對象,均有較高的病死率,具體流行病學數據如下:
漢坦病毒
感染后可導致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和漢坦病毒肺綜合征(HPS),中國是世界上HFRS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而HPS在我國尚未有病例發現。在我國,漢坦病毒主要通過鼠進行傳播,帶有病毒的鼠通過唾液、尿液、糞便等污染環境,人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攝入或直接接觸帶毒動物而感染,HFRS的發生和流行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如姬鼠型疫區的HFRS流行高峰在11~12月,6~7月有一個小高峰,家鼠型疫區的HFRS流行高峰在3~5月,混合型疫區在冬、春季均可出現流行高峰。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
最早是1944年在前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發現,1967年從病人及疫區捕獲的硬蜱中分離到該病毒,并證實與1956年從剛果的一名發熱兒童中分離到的病毒相同。1965年,我國新疆部分地區發生了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特征是急性發熱伴嚴重出血,命名為新疆出血熱,后來經研究證實該病毒是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在我國主要發生于新疆地區,青海、云南等地也有自然疫源地,發病高峰期是每年的4~5月。
埃博拉病毒
最早是在扎伊爾北部的埃博拉河流域被發現,具有高度傳染性,可引起高致死性的埃博拉出血熱。該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從1976年開始,在非洲有暴發數次大流行,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埃博拉出血熱最近一次暴發流行發生在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亞等西非國家。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可導致哪些疾病?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后因病毒科不同、病毒種類不同,可導致多種疾病。
漢坦病毒科:漢坦病毒感染后可導致腎綜合征出血熱、漢坦病毒肺綜合征。
內羅病毒科: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感染后可導致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白細病毒科:裂谷熱病毒可導致裂谷熱,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可導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黃病毒科:包括多種病毒,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登革熱,黃熱病病毒感染后可引起黃熱病,基亞薩努森林熱病毒可引起基亞薩努森林熱,鄂木斯克出血熱病毒可引起鄂木斯克出血熱。
披膜病毒科:主要為基孔肯雅病毒,可導致基孔肯雅熱。
沙粒病毒科:盧約病毒可導致盧約出血熱,拉沙熱病毒可導致拉沙熱,鳩寧病毒可導致阿根廷出血熱,馬秋波病可導致玻利維亞出血熱,瓜納瑞托病毒可導致委內瑞拉出血熱,薩比亞病毒可導致巴西出血熱,弗萊克索病毒可導致病毒性出血熱,恰巴雷病毒可導致恰巴雷出血熱,懷特沃特阿羅約病毒可導致肝衰竭出血熱。
絲狀病毒科:主要為埃博拉病毒和馬堡病毒,分別導致埃博拉出血熱和馬堡出血熱。

感染途徑
出血熱病毒大多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主要通過被病毒感染的宿主傳染給健康人群,宿主和傳染源都是嚙齒動物、家畜、野兔、狐貍、靈長類生物等,主要傳播途徑包括蟲媒傳播、動物源性傳播,如與帶有病毒的動物有密切接觸,以及垂直傳播和蟲媒傳播等,人群普遍易感。
可使人患病的出血熱病毒來源于哪里?
使人患病的出血熱病毒主要來源于各種出血熱病毒的儲存宿主,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漢坦病毒主要的宿主動物及傳染源均為嚙齒動物,以鼠最常見;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的主要宿主是野生嚙齒動物、家畜及野兔、刺猬、狐貍等。此外,硬蜱既是該病毒的傳播媒介,也是主要的儲存宿主。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儲存宿主尚不明確,終末宿主主要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通過猴傳染給人,并可在人群間傳播和流行。
人會通過什么途徑感染出血熱病毒?
出血熱病毒種類較多,種類不同,傳播途徑及媒介也有所不同。常見的漢坦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是動物源性傳播,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以蟲媒傳播為主,埃博拉病毒以密切接觸傳播為主,具體如下:
漢坦病毒:傳播途徑可能是動物源性傳播、垂直傳播、蟲媒傳播。動物源性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即攜帶病毒的動物排泄物(唾液、尿液、糞便等)中可排出病毒污染環境,人通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攝入或直接接觸感染動物及其排泄物而被傳染。感染病毒的孕婦也有可能經胎盤將病毒傳染給胎兒。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傳播途徑包括蟲媒傳播、動物源性傳播和人-人傳播。蟲媒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是由于攜帶該病毒硬蜱叮咬而導致感染;動物源性傳播主要是通過與帶毒動物直接或與帶毒動物的血液、排泄物接觸而感染;人-人傳播主要通過接觸患者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引起感染。
埃博拉病毒:傳播途徑以接觸傳播為主。急性期病人血液、嘔吐物、排泄物和結膜分泌物中有含量非常高的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且傳染性會持續到病人死亡。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和排泄物而感染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如醫護人員、病人家庭成員與病人密切接觸可造成埃博拉出血熱擴大蔓延。
哪些人容易感染出血熱病毒?
人類對出血熱病毒普遍易感,其中漢坦病毒感染者多呈隱性感染,僅少數人發病,正常人群的隱性感染率在1%~20%不等,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感染者多為青壯年,而埃博拉病毒主要在猴群中傳播,由猴傳染給人,并在人群中流行。

感染癥狀
感染出血熱病毒后可導致各種出血熱疾病,最典型、最重要的共同癥狀為高熱、出血、低血壓等,并有較高的病亡率。在發熱程度、熱型、出血程度、部位以及損害臟器等方面有一定的差異。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后的發病過程是怎么樣的?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后有一定的潛伏期,共同特征表現為高熱、出血、低血壓,根據病毒種類不同,具體潛伏期及相關表現也有差異,以常見的漢坦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為主進行闡述,具體如下。
漢坦病毒
該病毒感染后主要導致腎綜合征出血熱,潛伏期一般為2周左右,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典型癥狀為發熱、出血和腎臟損害,包括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
發熱期約持續1周,起病急,畏寒、發熱(體溫39-40℃之間),全身中毒癥狀表現為全身酸痛、頭痛、腰痛和眼眶痛,毛細血管損害征主要表現為充血、出血和滲出水腫征,腎損害主要表現為蛋白尿和鏡檢可發現管型。隨著病情進展,病后4-6天(遲者8-9天)可進入低血壓休克期,持續短者1天,長者數10天,稍后(病程5-8天)又進入少尿期,1周后(病程9-14天)進入多尿期,尿量又開始增多,經過多尿期后,逐漸進入恢復期。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
潛伏期為5~7天,臨床表現為高熱、劇烈頭痛和肌痛等中毒癥狀。出血現象明顯,輕者多為皮膚黏膜的點狀出血,重者可有鼻出血、嘔血、血尿、便血甚至低血壓休克等,患者一般無明顯的腎功能損害。
埃博拉病毒
潛伏期一般為2~21天,突發起病,早期出現高熱、頭痛、肌痛等癥狀,隨病情迅速進展,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隨后可發生出血現象,表現為黏膜出血、嘔血、黑便等,患者有明顯消瘦、虛脫和感覺遲飩。
發病后7~16天可進入嚴重期,常因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礙而死亡。
特定人群感染出血熱病毒后有哪些表現?
不同人群感染出血熱病毒后癥狀相似,均可出現高熱、出血、低血壓癥狀,沒有人群特異性。
什么情況下建議就醫,甚至急診就醫?
與出血熱病毒感染的患者或動物有密切接觸史,或被帶有病毒的蟲媒(蚊、蜱等)叮咬后,出現高熱、出血、低血壓等癥狀,應及時就醫。若病情嚴重,出現呼吸困難、昏迷、意識障礙等情況,應立即就醫。

檢測方式
出血熱病毒的主要檢測方式是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可明確診斷出血熱病毒感染。此外,還可通過詢問流行病學史、病史,以及血常規等檢查輔助診斷出血熱疾病的病原體。
哪些檢查是證明出血熱病毒感染的“金標準”?
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是證明出血熱病毒感染的“金標準”,具體如下。
血清學檢查
主要包括特異性lgM抗體、特異性lgG抗體的檢測,檢測方法有間接免疫熒光法和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其中IgM捕捉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最好。特異性IgM抗體在發病后1~2天即可檢出,早期陽性率可達95%以上,具有早期診斷價值。特異性IgG抗體出現也較早,且維持時間很長,因此需檢測雙份血清(間隔至少1周),第二份血清抗體滴度升高4倍以上方可確診。
病毒分離
取患者急性期血液、血清,以及死者臟器組織或感染動物肺、腦等組織進行接種培養,對病毒進行分離處理,陽性率較高。可用免疫熒光染色法檢查細胞內是否有病毒抗原,也可采取RT-PCR技術檢測標本中的病毒核酸,ELISA法檢查血清中是否有特異性IgM抗體,均可作出早期診斷。
哪些檢查可協助排查是否感染出血熱病毒?
血常規檢查、尿便常規檢查可協助排查是否感染出血熱病毒,具體如下:
血常規檢查:出血熱病毒感染者大多可見白細胞總數升高、血小板減少,也可出現異性淋巴細胞,有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容升高等結果。
尿便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中發現有大量尿蛋白有助于輔助診斷。便常規檢查中發現有便血、糞便潛血陽性,也可作為出血熱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
出血熱病毒感染與哪些病原體感染類似,需要注意鑒別?
出血熱病毒是一大類病毒的統稱,包括漢坦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感染后均可出現高熱、出血、低血壓的表現,易被混淆。因此,出血熱病毒中的不同病原體之間需進行鑒別,臨床主要通過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等檢查明確鑒別。

防治手段
出血熱病毒感染后可導致不同疾病,嚴重時可導致低血壓休克,危及生命,致死率較高。因此,出血熱病毒感染后應注意盡早隔離治療,一般采取以綜合治療、抗病毒治療治療為主,對癥治療為輔的綜合療法,控制病情發展。
哪些手段可以直接殺滅出血熱病毒?
出血熱病毒包含多種病毒,不同病毒的消毒方式不同,主要闡述常見的漢坦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殺滅方法,具體如下:
漢坦病毒:抵抗力弱,對酸和乙醚、三氯甲烷、丙酮、苯等脂溶劑敏感;一般消毒劑如苯扎溴銨等能滅活病毒;在56℃~60℃1小時,紫外線照射(50cm、1小時)也可被滅活。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對紫外線敏感,照射3分鐘活性全部喪失;對酸敏感,在pH3.0和pH5.0條件下,37℃作用2個小時即可滅活;對脂溶劑和去垢劑敏感,如乙醚、氯仿、去氧膽酸鈉等;不耐熱,在4℃條件下可存活10天,在20℃條件下可存活2天,在56℃條件下可存活30分鐘,在100℃條件下僅可存活2分鐘。
埃博拉病毒:抵抗力不強,對紫外線、脂溶劑、β-丙內酯、酚類以及次氯酸敏感;不耐熱,在60℃條件下僅可存活30分鐘。
是否可通過接種疫苗預防出血熱病毒感染?
目前部分出血熱病毒感染可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進行有效預防,但因為病毒種類不同,疫苗也有所不同。
如漢坦病毒引起的腎綜合征出血熱在國內最常見,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是細胞培養滅活雙價疫苗,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感染可導致新疆出血熱,目前研制出的疫苗是新疆出血熱疫苗(精致乳鼠腦滅活疫苗),在臨床上還沒有進行大量應用,僅在牧區試用,免疫預防效果有待進一步考察;埃博拉病毒感染導致的埃博拉出血熱尚無安全有效的疫苗可接種進行預防,針對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有待進一步研究。
除接種疫苗外還可如何預防出血熱病毒感染?
除接種疫苗外,還可通過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與傳染源和傳播媒介接觸、控制和消滅傳染源等綜合性措施對出血熱病毒感染進行預防。
如對患者進行嚴格隔離,嚴格消毒患者接觸過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避免與出血熱病毒感染者接觸或共用毛巾、被子等物品;外出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營養均衡,適當鍛煉,增強體質等。
做好疫情監測,及滅鼠、防鼠、滅蟲、消毒等控制和消滅傳染源的措施,避免被蟲媒叮咬、避免接觸被帶毒動物污染的食品、不用手接觸帶毒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后是否需要治療?主要治療手段有哪些?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后需要及時治療,病情嚴重時可出現休克癥狀危及生命,因此積極治療可避免病情快速進展。因出血熱病毒傳染性較強,感染后需要及時隔離患者,再根據具體感染情況進行治療。漢坦病毒感染后可通過利巴韋林進行抗病毒治療,有較好的療效。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感染后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但可進行對癥支持等綜合治療。
如早期應絕對臥床休息、減少搬動,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出現低血壓休克癥狀,應注意擴充血容量、及時應用升壓藥物等;出現腎衰竭等情況時,可針對腎衰竭進行透析治療。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后是否可治愈?治愈后還會復發嗎?
人感染出血熱病毒后多數可以治愈,若發展為嚴重腎衰竭,則難以徹底治愈,若出現低血壓休克,可嚴重威脅生命健康,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死亡。
出血熱病毒感染后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但治愈后多數可獲得穩定而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復發者較少。
若治療后癥狀好轉,應到醫院進行血清學檢查,若雙份血清結果均正常,則提示患者已康復。埃博拉出血熱的治療比較困難,目前尚無有效的化學治療劑和生物制劑。

 

附件:
責編:江湖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