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

2024-05-13 10:03
文章圖片

艾滋病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又稱艾滋病病毒,艾滋病(Acquired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階段。進入艾滋病期,艾滋病病毒感染會引起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發生,這些并發癥會對人的健康生活帶來影響,甚至可能會威脅生命,因此艾滋病病毒會引發人們的恐慌情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體外生存能力極差,不耐高溫,抵抗力較低,離開人體不易生存。只有通過直接接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體內的某些體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腸液、陰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不涉及以上體液接觸的普通接觸,如同桌吃飯或共用餐具、水杯、臉盆、澡盆、馬桶、毛巾等都不會造成艾滋病病毒傳播和感染。
艾滋病病毒檢測是艾滋病防治規劃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高效益的艾滋病病毒預防干預措施。通過檢測,不僅可以盡早發現、及時治療和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為求詢者特別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而且可以促使求詢者減少不安全行為,預防艾滋病病毒的傳播。
消除歧視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歧視致使許多高危性行為者不愿接受病毒檢測,導致約60%的感染者未被發現,這無疑增加了艾滋病病毒傳播的風險。
中文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外文名: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別­ ­ 名:艾滋病病毒、HIV
界:病毒界
科:RNA病毒
分布區域:全球

定義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又稱艾滋病病毒,是造成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的一種逆轉錄病毒。這一病毒會攻擊并逐漸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致使宿主在被感染時得不到保護。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并且去世的人,往往死于繼發感染或者癌癥。而艾滋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后階段。

來源
對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來源,研究者已經基本達成共識。這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靈長類動物。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可以分為兩型:HIV-1和HIV-2,其中HIV-1和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組成方面十分接近,很可能是跨種群傳播給人類的。而HIV-2和烏色白眉猴的免疫缺陷病毒(SIVsm)十分接近,很可能來源于此。

形態特征
形態結構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直徑約80~140納米,呈圓形或卵圓形。病毒外膜是類脂包膜,來自宿主細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與gp41。其中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與gp41通過非共價作用結合。向內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質(matrix),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錐形衣殼(capsid),衣殼在電鏡下呈高電子密度。衣殼內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組、酶(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來自宿主細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為逆轉錄的引物)。
病毒表面囊膜電子致密度增高,并且可見桿棒樣表面突起。破碎不完整的毒粒尤為多見,囊膜會失去完整性,碎裂的病毒會呈片段狀或者扭結狀分散于成團的完整毒粒中。
編碼基因
艾滋病病毒的基因組是兩條相同的正鏈RNA,全長約9.7千堿基對(kb),包裹在一個病毒蛋白殼內,核衣殼外周是來源于宿主細胞膜的磷酸脂質雙層,也包括病毒編碼的膜蛋白 。
艾滋病病毒基因組兩端長末端重復序列發揮著調節病毒基因整合、表達和病毒復制的作用。基因組含有3個結構基因gag、pol和env,2個調節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rev毒粒蛋白表達調節因子),4個輔助基因(nef負調控因子、vpr病毒蛋白r、vpu病毒蛋白和vif病毒感染因子)。其中gag基因序列編碼核殼蛋白;env基因序列編碼病毒感染細胞所必須的兩種糖蛋白,即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41;pol基因序列編碼病毒復制所必須的酶,即逆轉錄酶、結合酶和病毒蛋白酶。
由于反轉錄酶無校正功能,出現隨機變異,病毒體內復制頻率高,病毒DNA與宿主DNA間存在基因重組,會出現耐藥性。這使得艾滋病病毒成為一種變異性很強的病毒。其各部分基因變異強度不同,其中env基因最容易發生變異。
HIV-2和HIV-1核苷酸序列差異較大,僅有40%~50%相同。但是二者的基因結構基本相同,只是HIV-2沒有vpu基因,而存在vpx基因。
我國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流行株為HIV-1,目前已發現10種亞型,流行的主要亞型是AE重組型和BC重組型。

發現歷史
首次發現
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的《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第一次公開報道了艾滋病。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以及眾多醫生與科學家的持續工作下,累積了具有信服性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艾滋病有一定的傳染性致因(etiology),并且在一些特定群體內流行。同時,因共用針具以及輸血而感染的病例逐漸增多,許多科學家開始調查此傳染性病原。
病毒命名
1983年,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專門研究逆轉錄病毒與癌癥關系的法國病毒學家呂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組首次從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輕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及淋巴結樣品中分離得到一種新的逆轉錄病毒。經證實,這是一種新發現的病毒,巴斯德研究所將這種病毒稱為“淋巴結病相關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LAV)。
大西洋另一邊,蒙塔尼埃當時的合作者,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美國生物醫學科學家羅伯特·蓋洛(Robert Gallo)及屬下也從一些細胞株系中分離得到新病毒,并將之命名為“IIIB/H9型人類T4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Virus-IIIB/H9,HTLV-IIIB/H9)。1986年,該病毒的名稱被統一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導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導致癌癥的性質。1987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確認了此名稱。

存活條件
存活地點
艾滋病病毒廣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以及唾液、尿液、乳汁、腦脊液和有神經癥狀者的腦組織中,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濃度相比其他體液要更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傷口滲出液有很強的傳染性。
滅活方法
艾滋病病毒在體外生存能力極差,不耐高溫,只能在血液和體液中活的細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氣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常溫下,在體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數小時,在56℃條件下30分鐘即失去活性。
液體中的艾滋病病毒加熱到攝氏56度30分鐘即可滅活。在攝氏37度時,使用0.2%次氯酸鈉、0.1%漂白粉、70%乙醇、35%異丙醇、50%乙醚、0.3%過氧化氫、0.5%來蘇爾處理10分鐘能滅活病毒。

感染方式
傳播途徑
普通的接觸不會造成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只有通過直接接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體內的某些體液(血液、精液和精前液、直腸液、陰道分泌液、母乳),才有可能被感染。這些體液中的艾滋病病毒通過黏膜(直腸、陰道、口腔或者陰莖頭部)、開放性的傷口或者潰瘍或直接注射等渠道進入人類的血液中。
其中有三種常見的傳播方式:
性接觸傳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和陰道分泌物中,在性接觸(包括陰道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時,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官黏膜的細微破損,病毒即可通過破損處進入血液而感染。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之間的性接觸都可能會導致艾滋病病毒的傳播。但由于直腸的腸壁較陰道壁更容易破損,所以肛門性交的危險性比陰道性交的危險性更大 。
血液傳播
人被輸入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進行靜脈吸毒、移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組織器官都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險。
母嬰傳播
因艾滋病病毒廣泛存在于女性感染者的血液、陰道分泌液和乳汁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婦女在妊娠及分娩過程中,也可因發生大量體液接觸而將病毒傳給胎兒,感染的產婦還可通過母乳喂養將病毒傳給嬰兒。
致病機制
艾滋病病毒進入細胞需要通過易感細胞表面的受體。受體分為兩類,第一受體即CD4,為主要受體,第二受體即CCR5或CXCR4等,為輔助受體。艾滋病病毒分為X4和R5兩類毒株,前者通常同時利用CCR5、CXCR4和CCR3受體,而后者通常只利用CCR5受體。在疾病早期和晚期,艾滋病病毒通常分別利用CCR5和CXCR4作為輔助受體。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體的過程主要為4步,4個過程的基本情況如下:
1. 吸附、膜融合及穿入:HIV-1通過CD4受體選擇性吸附于靶細胞表面,借助輔助受體進入細胞。
2. 反轉錄、入核及整合:胞質中,在反轉錄酶作用下,病毒RNA形成互補DNA,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病毒雙鏈性DNA。
3. 轉錄及翻譯:RNA聚合酶作用下病毒DNA轉錄成RNA,其中一部分RNA經加工成為病毒子代基因組RNA,另一部分拼接后成為病毒mRNA,編碼病毒結構蛋白(Gag、Gag-Pol和Env前體蛋白)和非結構蛋白。通過內質網核糖體的糖化和加工產生子代病毒蛋白和酶。
4. 裝配、成熟及出芽:Gag、Gag-Pol前體蛋白在細胞膜內面與病毒子代RNA一起包裝,結合Gag和MA,從細胞膜獲得病毒體的包膜,獨立的病毒顆粒即形成。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免疫系統的CD4+T細胞(一種輔助性T淋巴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重要免疫細胞),此外還有單核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CD4+T細胞數量持續減少,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最終導致機會性感染和腫瘤。
人體對抗艾滋病病毒感染主要是通過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固有免疫主要是黏膜屏障和局部固有免疫細胞對病毒抗原的識別、內吞、處理和呈遞。適應性免疫系統接收呈遞的抗原后2~12周,會產生各種特異性抗體。有艾滋病病毒特異性的CD4+T細胞免疫反應和特異性毒性T淋巴細胞反應也起著重要作用。

檢測方法
艾滋病病毒檢測工作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礎,和其他大部分病原體檢測不同,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檢測艾滋病病毒感染情況的主要方法包括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艾滋病病毒核酸定性和定量檢測、CD4+T淋巴細胞計數、艾滋病病毒耐藥檢測等。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的金標準,艾滋病病毒核酸檢測(定性和定量)也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艾滋病病毒核酸定量(病毒載量)和CD4+T淋巴細胞計數是判斷疾病進展、臨床用藥、療效和預后的兩項重要指標。
抗體檢測
HIV-1/2抗體檢測包括篩查試驗和補充試驗。HIV-1/2抗體篩查方法包括ELISA、化學發光或免疫熒光試驗、快速試驗(斑點ELISA和斑點免疫膠體金或膠體硒、免疫層析等)、簡單試驗(明膠顆粒凝集試驗)等。補充試驗方法包括抗體確證試驗(免疫印跡法,條帶/線性免疫試驗和快速試驗)和核酸試驗(定性和定量)。
篩查試驗呈陰性反應可出具HIV-1/2抗體陰性報告,見于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個體,但窗口期感染者篩查試驗也可呈陰性反應。若呈陽性反應,用原有試劑雙份(快速試驗)/雙孔(化學發光試驗或ELISA)或兩種試劑進行重復檢測,如均呈陰性反應,則報告為艾滋病病毒抗體陰性;如一陰一陽或均呈陽性反應,需進行補充試驗。
抗原檢測
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抗原抗體檢測可以同時檢出艾滋病病毒抗體和HIVp24抗原,廣泛用于臨床。與單純抗體檢測相比,提高了準確性,尤其是對慢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接近100%。此外,第四代艾滋病病毒檢測將艾滋病窗口期縮短至14~21天,有助于早期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不足之處是,增加了非特異性反應的潛在風險,可能會影響檢測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核酸檢測
艾滋病病毒核酸檢測一般指檢測病毒RNA。病毒入侵體內后快速復制,可在血漿中檢測出病毒RNA,即病毒載量。通過測定病毒載量可以進行病程監控、治療方案指導、療效判定、疾病進展預測。病毒載量檢測也可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輔助診斷,用于急性期/窗口期診斷、晚期患者診斷、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和小于18月齡嬰幼兒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常用的艾滋病病毒病毒載量檢測方法包括逆轉錄PCR實驗(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核酸序列擴增實驗(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以及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real-time PCR)。
如果病毒載量低于檢測下限,表明沒有測出病毒載量,見于未感染艾滋病病毒者、治療成功者以及自身有效抑制病毒復制的部分感染患者。如果高于檢測下限,則說明檢測出病毒載量,需要醫生結合患者病史、臨床癥狀和艾滋病病毒抗體初篩結果做出進一步診斷。值得注意的是,每一種RNA定量系統都有其最低檢測限,即可以測出的最低拷貝數或國際單位,RNA定量檢測時未測出不等于樣品中不含有病毒RNA,因此艾滋病病毒核酸定性檢測陰性,只可報告本次實驗結果陰性,但不能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艾滋病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可作為診斷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輔助指標,不能單獨用于感染診斷。報告艾滋病病毒核酸定量檢測結果時應按照儀器讀數報告結果,注明使用的實驗方法、樣品種類和樣品量,當測定結果小于最低檢測限時,應注明最低檢測限水平 。
自愿咨詢檢測
定義
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ol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HIV VCT)是指需要進行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檢測的個體,經過咨詢,在充分知情和保密的情況下,對是否做艾滋病病毒檢測自愿做出選擇的過程。VCT既是艾滋病防治規劃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一種高效益的艾滋病病毒預防干預措施。通過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不僅可以盡早發現、及時治療和預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為求詢者特別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 供心理支持,而且可以促使求詢者減少不安全行為,預防艾滋病病毒的傳播 。
需檢測人群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家屬或密切接觸者;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親所產新生兒;
有過無保護性行為者(尤其是無保護的婚外性行為、多性伴侶性行為、男男同性性行為等)
與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的人員;
既往有償賣血者(到非法采血點賣血);
懷疑接受過不潔血液和血制品者;
使用過未經嚴格消毒的針具注射者;
有破損的皮膚、黏膜,不慎接觸到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體液者;
其他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詢檢測的人員。
檢測地點
自愿咨詢檢測門診通常設在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院和婦幼保健院等地。提供初篩檢測服務的自愿咨詢檢測機構名錄,以及提供確證檢測服務的確證實驗室名錄,可以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查詢。
各地縣級以上的醫院與婦幼保健機構均可以提供艾滋病病毒檢測服務,大部分基層醫療機構也可承擔該服務。同時,部分開展艾滋病預防活動的社會組織,例如“紅絲帶之家”也可提供檢測。
當前,一些高校提供自助尿液檢測包售賣機,可以通過購買自助檢測包進行檢測。這種售賣機隱藏在普通自動售貨機中,外表看上去并無二致,但藏有一個投樣箱,用于接收密封好的尿液樣本,廠家派人收回后即可進行檢測,返回結果。另外,也可在正規渠道購買艾滋病唾液檢測試劑,在家中進行簡易檢測(不同試劑盒的檢測方法不一,可參考說明書)。
需要注意的是,自行檢測的結果可能有誤,建議到自愿咨詢檢測門診進行進一步確證檢測。

培養方法
HIV-1分離培養最常用的方法是分離感染者血漿和外周血單個核淋巴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與靶細胞共培養。但目前為止,我國的HIV-1分離成功率并不高。傳統的PBMCs共培養方法需要培養28天。判為有病毒生長的標準是:連續兩次抗原含量≥30pg/ml,第2次抗原量比第1次高4倍,或連續兩次抗原量超過閾值。根據需要可以進行毒株感染力的滴定、MT-4融合誘導性檢測、env區的擴增、CD4細胞計數和病毒載量測定。

感染癥狀
階段癥狀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臨床上會經歷3個時期,分別是:急性感染期、無癥狀期、艾滋病期。三個感染階段情況分別如下:
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期經常發生在初次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2~4周,這個階段大多數患者臨床癥狀并不嚴重,持續1~3周后會有所緩解。15%~20%的感染者在感染后2~6周內可出現發熱、發汗、疲乏、肌痛、關節痛、厭食、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一般持續3~14天后進入無癥狀期。也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并不出現任何急性癥狀。急性感染期的診斷標準為:患者半年內有流行病學史或急性艾滋病病毒感染綜合征,艾滋病病毒抗體篩查試驗陽性和艾滋病病毒補充試驗陽性。
無癥狀期
無癥狀期可能發生在急性期之后,感染者也可能沒有明顯的急性期癥狀直接進入無癥狀期,這個階段持續6~8年,其時間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和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的個體差異、營養條件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在無癥狀期,由于艾滋病病毒在感染者體內不斷復制,免疫系統受損,CD4+T淋巴細胞計數逐漸下降。可出現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或體征,但一般不易引起重視。無癥狀期的診斷標準為:有流行病學史,結合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即可診斷。對無明確流行病學史但符合實驗室診斷標準的也可診斷。
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的最后階段,也是艾滋病病人所處的階段。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多小于200個/μl,艾滋病病毒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此期主要臨床表現為艾滋病病毒相關癥狀、體征及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
人體損害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包括CD4+T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和DC等,主要表現為CD4+T淋巴細胞數量不斷減少,最終導致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發生。
侵蝕細胞
現已證實艾滋病病毒是嗜T4淋巴細胞和嗜神經細胞的病毒。艾滋病病毒由皮膚破口或粘膜進入人體血液,主要攻擊和破壞的靶細胞是T4淋巴細胞(T4淋巴細胞在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中心調節作用,它能促進B細胞產生抗體),便得T4細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當激活免疫反應的T4細胞幾乎全部被艾滋病病毒消除時,T4細胞抑制細胞在數量上會巨增,相反病人體內T4細胞的數量驟減,從而導致病人的免疫功能全部衰竭,為機會性感染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助發癌變
艾滋病病毒和其它逆轉錄病毒一樣,當逆轉錄酶使病毒的RNA作為模板合成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DNA中時,艾滋病病毒帶有的致癌基因可使細胞發生癌性轉化,特別是在細胞免疫遭到破壞、喪失免疫監視作用的情況下,細胞癌變更易發生。
破壞呼吸和心血管系統
艾滋病病毒感染會增加患感冒、流感和肺炎的風險,也會增加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PAH)的風險。肺動脈高壓是指肺動脈壓力升高,超過一定界值的一種血流動力學和病理生理狀態,可導致右心衰竭,可以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并發癥,還可以是綜合征。隨著時間的推移,艾滋病病毒促使的PAH會使病患心臟緊張。同時,艾滋病病毒也會讓感染者更容易感染肺結核。肺結核是一種經空氣傳播的細菌,主要癥狀包括胸痛和嚴重咳嗽,咳嗽時可能含有血液或痰,這種癥狀可以持續數月。

現狀
世界艾滋病流行現狀
據統計,全球艾滋病相關死亡人數在2006年達到峰值,死亡人數從2006年的195萬下降到2017年的95萬,全球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覆蓋數從2006年的298萬增加到2017年的2180萬。新發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在1999年達到峰值,為316萬,此后逐漸減少。2007年到2017年,艾滋病病毒感染新發病例數從2007年的235萬減少到2017年的194萬。同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總數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從1990年的874萬增加到2017年的3680萬。根據聯合國估計,截至2018年,共有379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330萬人正在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現狀
據2019年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2019年1~10月,全國共檢測2.3億人次,新報告發現感染者13.1萬例,新增加抗病毒治療12.7萬例,全國符合治療條件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比例為86.6%,治療成功率為93.5%。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95.8萬,整體疫情持續處于低流行水平。

相關研究
疫苗研制
開發艾滋病病毒疫苗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在研究HIV-1疫苗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HIV-1病毒在世界范圍內存在廣泛的多樣性,隨著病毒的種類越來越多,單一疫苗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弱,如何開發一種能夠應對多種病毒變異、保持效用的疫苗,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HIV-1感染者并不能夠完全清除病毒,人類缺乏與之相關的明確的免疫保護物,目前相關研究還在推進中。
抗艾滋病病毒感染
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侯煒和武漢大學動物實驗中心霍文哲教授團隊合作的一項科研成果發表在美國著名國際學術刊物《淋巴細胞生物學》雜志上。
這項研究發現,一種名為“表達CD56分子的T淋巴細胞”的細胞具有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作用。經過3年研究,首次發現“表達CD56分子的T淋巴細胞”培養液中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復制,并且這種活性具有廣譜性,既可抑制實驗室保存的艾滋病病毒的病毒株,也可抑制臨床上分離得到的艾滋病病毒的病毒株。雖然該培養液中的分泌物對艾滋病病毒進入細胞的協同受體影響甚微,但可增強干擾素調節因子的作用,從而引起巨噬細胞發揮作用,“抗擊”艾滋病病毒。
2022年2月,世界上第三例艾滋病痊愈患者,使用了這種新療法。
劫持細胞
2014年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研究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結構,闡明了Vif如何“劫持”人免疫細胞的分子機制,為研制全新艾滋病藥物提供了結構基礎。該研究對人類最終攻克艾滋病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的科學應用價值。
作為艾滋病病毒九大基因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Vif被學界認為是艾滋病病毒傳播過程中針對人類進化而生的,它通過“劫持”人免疫細胞內的蛋白降解系統來降解人免疫細胞內的病毒限制性因子APOBEC3家族成員,從而逃避免疫細胞對艾滋病病毒的識別和防御。但長久以來,人們對Vif自身或者其功能性復合物的原子水平結構解析并未取得進展。
研究中,黃志偉研究組圍繞Vif這一“頑疾”,重點解析了Vif五元復合物結構,詳細描述了Vif如何“劫持”人CBF-β以及CUL5 E3連接酶復合物的分子機制。該研究分析了艾滋病病毒的結構特征,了解了艾滋病病毒是怎樣與人結合,為進一步解決艾滋病治療難題提供了可能。依照“按鎖配匙”規律,該研究也為未來艾滋病治療從“雞尾酒式”的混合用藥方式轉向設計靶向治療藥物開辟了一條新路。
激活潛伏
來自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科學》雜志上報告稱,他們找到了一種讓潛伏的艾滋病病毒暴露自身的新方法,這可能會幫助克服治愈艾滋病病毒感染所面臨的一大障礙。他們發現,無需提高艾滋病病毒基因表達的平均水平,只要提高與艾滋病病毒基因表達相關的隨機活性(噪音),就可以重新激活潛伏艾滋病病毒。
當艾滋病病毒感染免疫細胞之時,它會將自身的遺傳物質插入到感染細胞的DNA中。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免疫細胞的機器裝置會拷貝病毒遺傳物質,最終導致表達生成更多病毒所需的所有元件。新病毒從感染細胞中釋放出來,會擴散感染機體的其他免疫細胞。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艾滋病病毒表達會進入等待模式,感染免疫細胞內的病毒進入到一種潛伏狀態。這意味著有一小部分的艾滋病病毒匿藏在感染細胞中,即便是最有效的藥物也無法觸及它們。
刪除病毒
2014年7月,美國坦普爾大學神經科學研究院主任卡邁勒·哈利利教授等研究人員們發現了一種可以徹底將艾滋病病毒從人體細胞中刪除的方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學術進程雜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在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將一種被稱作核酸酶的DNA剪切酶和一種被稱作指向核糖核酸的目標鏈結合,隨后這個組合便會開始追捕并最終除掉HIV-1的病毒基因組。除掉之后,細胞的基因修復程序開始接管整個過程,將受損的兩端焊接起來,從而得到了一個無病毒的細胞。
由于HIV-1病毒無法被免疫系統清除,只有去除掉病毒才可治愈這種疾病。而這些分子武器也可以當作疫苗使用,武裝上核酸酶-核糖核酸的細胞已被證實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研究室使用一種20核苷酸鏈的指向核糖核酸來定位HIV-1病毒,隨后使用一種被稱作Cas9的DNA剪切酶來修改人體基因組。研究者已經想出了不同的策略應用到臨床研究中,希望能消除患者身上的每一份HIV-1病毒,從而治愈艾滋病。
癌癥免疫藥物的治療
美國埃默里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微生物學與免疫學部研究員Justin Harper等人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研究顯示:利用兩種癌癥免疫治療藥物組合使用刺激免疫細胞,可縮小感染了猿猴免疫病毒(SIV)并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病毒庫大小。這些發現對于尋找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有重要意義。
基因治療技術
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一項臨床試驗中,一種引導人體產生某種針對艾滋病病毒的特定抗體的新方法讓參與者持續產生了一年多的抗體。這種藥物傳遞技術使用一種無害的病毒將一種抗體基因傳遞到人體細胞中,使人體能夠在較長時間內產生抗體。據研究人員報告,隨著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策略可以應用于預防和治療各種各樣的傳染病。

 

附件:
責編:江湖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