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概況
現狀
在過去二十年中,登革熱的全球發病率顯著上升,對公共衛生構成重大挑戰。從2000年到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記錄了全球報告病例的10倍激增,從50萬增加到520萬。2019年標志著前所未有的高峰,報告的病例分布在129個國家。
由于COVID-19大流行和較低的報告率,2020-2022年間病例數略有下降,但在2023年,全球范圍內觀察到登革熱病例激增,其特點是數量和規模增加以及多種疫情同時發生,蔓延到以前未受登革熱影響的地區。
登革熱的傳播是周期性的,預計每3-4年就會暴發一次大規模疫情。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我們看到登革熱在一些區域中度傳播,在其他一些區域低度傳播,導致對某些登革熱病毒血清型沒有免疫力的人群聚集。然而,關于流行的登革熱血清型的數據有限。
自2023年初以來,持續傳播加上登革熱病例意外激增,導致全球80多個國家/領地和世衛組織五個區域(非洲、美洲、東南亞、西太平洋和東地中海區域)報告了500多萬例病例和5000多例登革熱相關死亡,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圖1)。其中近80%的病例,即410萬例,是在美洲區域報告的。登革熱是傳播最廣的蟲媒病毒,在美洲區域造成的蟲媒病毒病病例最多,每3至5年流行一次,周而復始。此外,世衛組織歐洲區域報告了本土登革熱聚集性病例。然而,這些數字可能低估了真正的負擔,因為大多數原發性感染是無癥狀的,而且在許多國家,登革熱報告不是強制性的。
有幾個因素與登革熱流行病蔓延的風險增加有關,包括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的分布不斷變化,特別是在以前沒有登革熱的國家;2023年厄爾尼諾現象的后果和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升高、降雨增多、濕度增高等;COVID-19大流行期間脆弱的衛生系統、面臨復雜人道主義危機的國家的政治和金融不穩定以及人口大量流動。這些因素也對應對這一流行病和進一步蔓延到其他國家的風險提出了挑戰。許多受影響國家的監測系統薄弱,可能導致報告和反應延遲,以及未能識別癥狀,從而導致登革熱的嚴重后果增加。
世衛組織評估認為,考慮到傳播風險的增加以及病例和死亡人數的激增,全球風險很高。
圖1:報告本地登革熱病例的國家/領地/地區(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
* 基于最新可用數據(數據的解釋應考慮到區域間報告率和病例定義的差異)。
區域概況
世衛組織非洲區域:
非洲是受蟲媒病毒疾病影響最嚴重的四個區域之一,包括黃熱病、登革熱、基孔肯雅病、阿尼昂—尼昂、裂谷熱和寨卡病。2023年,該區域國家報告了171,991例登革熱病例,753例死亡。在當地人口和/或從30多個非洲國家返回的旅行者中發現了登革熱傳播的證據。
47個國家中有15個國家報告了疫情,包括貝寧、布基納法索、佛得角、乍得、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亞、加納、幾內亞、馬里、毛里求斯、尼日爾、尼日利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和多哥。這些國家的疫情大多始于2023年,但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除外,那里的疫情是2022年4月開始的疫情的延續。截至2023年12月19日,疫情仍在11個國家持續,乍得、幾內亞、毛里求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已宣布疫情結束。
2023年該區域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布基納法索,與2021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其登革熱病例大幅增加。截至12月18日,該國2023年累計報告疑似病例146 878例,其中可能病例68 346例(快速診斷檢測呈陽性),疑似病例中死亡688例,病死率為0.5%。
人們對非洲登革熱的負擔了解不多,原因是:i) 該疾病的常見非特異性臨床癥狀與瘧疾和其他熱帶發熱性疾病相似;ii) 及時檢測和確認登革熱的實驗室能力有限,而該能力對發現和報告病例以及防止其傳播至關重要;和iii) 監測不足和病例報告有限,特別是就登革熱而言。
目前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登革熱和其他蟲媒病毒在該區域的傳播動態。 世衛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批準了《2022-2030年非洲區域綜合控制、消除和根除熱帶病和媒介傳播疾病框架》。同樣,區域辦事處還起草了世衛組織非洲區域目標會員國實施全球蟲媒病毒倡議的框架。
世衛組織美洲區域
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11日期間,美洲區域42個國家和領地共報告了410萬例疑似登革熱病例(每10萬人累計發病419例),其中重癥6710例(占疑似病例的0.16%),2 049例死亡(病死率0.05%),其中15個國家報告了活躍疫情。在截至2023年11月12日(2023第48個疫情周)的登革熱病例總數中,有1 895 122例(45%)經實驗室確診。
目前,46個國家和領地通過美洲衛生信息平臺每周系統地報告登革熱病例總數、發病率、重癥病例數、死亡人數和致死率,以及昆蟲學監測數據。截至第48個疫情周,巴西報告的疑似病例數在該區域最高(n = 2 909 404;每10萬人1359例),其次是秘魯(n= 271 279;每10萬人813例)和墨西哥(n = 235 616;每10萬人179例)。在重癥登革熱方面,哥倫比亞報告的病例最多(1504例;占病例的1.35%),其次是巴西(1474;占病例的0.05%),墨西哥(1272;占病例的0.54%),秘魯(1 065;占病例的0.39%)和玻利維亞(640;占病例的0.44%)。
盡管登革熱在南美洲、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大多數國家以及加勒比國家流行,但2023年下半年的病例數出現了驚人的增長,全年累計病例超過了以往所有年度的總數,在一些國家,病例已經超出了歷史上受影響的傳播地區。在過去四十年里,美洲的登革熱病例從1980年代的150萬例增加到2010-2019年的1 750萬例。在2023年之前,歷史上登革熱病例數最高的是2019年,有超過318萬例病例,28 208例重癥病例,1 823例死亡(病死率 0.06)。
DENV是最廣泛的蟲媒病毒,在美洲區域引起最多的蟲媒病毒疾病病例,每3至5年發生一次周期性流行。目前,該區域約有5億人面臨登革熱感染的風險。登革熱媒介埃及伊蚊廣泛分布于美洲,只有加拿大沒有登革熱及其媒介。在有埃及伊蚊存在的烏拉圭,上次報告有限的本土傳播是在2016年,自那以來只報告了輸入性病例。
所有四種DENV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目前都在美洲流行。在主要檢測到DENV-1和DENV-2數年后,2023年更頻繁地檢測到DENV-3和DENV-4。不過,有9個國家正在報告所有四種登革熱血清型的同時傳播。在巴西、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和委內瑞拉發現了所有這些血清型的同時傳播。美洲蟲媒病毒診斷實驗室網絡(西班牙語首字母縮寫RELDA)已經得到加強,以應對新的登革熱血清型的輸入和其他蟲媒病毒疾病的重新出現,如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和西尼羅病毒,所有這些疾病目前都與登革熱一起在該區域傳播。該網絡的主要目標是確保有效的實驗室監測和強大的設施能力,以應對疫情和流行病。
世衛組織東地中海區域:
該區域于1998年首次報告了登革熱和重癥登革熱疫情,此后,其頻率和地理范圍都有所增加,在所有9個流行國家都暴發了疫情:阿富汗、吉布提、埃及、阿曼、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索馬里、蘇丹和也門。
其中包括阿富汗、巴基斯坦、蘇丹、索馬里和也門等脆弱、受沖突影響和易受傷害的國家。由于衛生服務中斷(蘇丹)、衛生系統脆弱(阿富汗、索馬里、蘇丹、巴基斯坦和也門)、人口大規模流動、供水和衛生基礎設施差以及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如影響索馬里、蘇丹、巴基斯坦和也門的洪水以及阿富汗的地震),疫情加劇。埃及、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等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也報告了疫情,原因是氣候變化導致了不尋常的降雨。巴基斯坦(n= 20 072)、沙特阿拉伯和阿曼報告的確診病例數是2023年迄今為止最高的。
在這些疫情期間,已知所有四種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都在該區域傳播。埃及伊蚊是在東地中海區域流行國家傳播登革熱的主要媒介。最近,巴林、伊朗和卡塔爾都報告了埃及伊蚊的存在,但沒有記錄顯示登革熱在當地傳播。此外,10個東地中海區域國家(阿富汗、伊朗、約旦、黎巴嫩、摩洛哥、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敘利亞和突尼斯)也報告了登革熱的第二媒介白紋伊蚊的存在。
若干因素阻礙了應對措施的有效性,包括:i)實驗室能力有限;ii)獲得衛生保健方面的挑戰;iii)人力資源短缺;iv)媒介監測有限且不一致;v)殺蟲劑抗藥性;vi)社區參與和健康教育不足;vii)監測系統支離破碎。東地中海區域許多國家中持續不斷的武裝敵對行動進一步增加了應對工作的復雜性。
世衛組織歐洲區域:
登革熱在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不是地方病,病例主要與旅行有關;然而,自2010年以來,在該區域的一些國家,包括克羅地亞、法國、以色列、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有關于本土病例的報告。2018年是提供數據最全面的一年,通過區域年度監測數據收集機制向世衛組織報告了總共2500例登革熱病例,其中大多數病例在德國、法國和英國。這些病例絕大多數是輸入性的。然而,應該指出,數據完整性仍然是一個挑戰。
2023年1月1日至12月5日期間,三個國家報告了散發的本土病例和疫情:意大利(n = 82)、法國(n = 43)和西班牙(n = 3)。世衛組織歐洲區域會員國的登革熱常規檢測并不常見,除非有旅行史和臨床懷疑,因此2023年登革熱病例的實際數量可能被低估。意大利報告了一例與旅行有關的輸入性死亡病例;2023年至今,歐洲國家沒有報告更多的死亡病例。
歐洲登革熱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白紋伊蚊在幾個南歐國家都有存在。過去十年在更北和更西的地方發現了白紋伊蚊,這種蚊子有能力在冬季冬眠。2023年,該區域13個國家發現了這種蚊子,比起2013年的8個國家有明顯增加。
雖然寒冷的冬季可以防止蚊媒疾病的全年傳播,但歐洲對DENV傳播來說的氣候適宜性正在增加,導致洪水和積水。這為有能力的媒介種群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埃及伊蚊(大多數國家的主要登革熱媒介)不能很好地越冬,但自2022年以來已在塞浦路斯和葡萄牙的馬德拉島存在。
這些趨勢可能導致登革熱病例和可能死亡人數的增加。
許多國家健全的公共衛生系統,包括獲得早期診斷、病例轉診和重癥病例管理,有助于減少輸入性和本土病例的嚴重健康后果和進一步疾病傳播。
世衛組織東南亞區域:
在世衛組織東南亞區域,已知11個會員國中有10個為登革熱病毒流行國。2023年,包括孟加拉國和泰國在內的幾個國家報告稱登革熱病例與往年相比顯著增加。特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斯里蘭卡和泰國位列世界上30個流行程度最高的國家。
與2022年相比,2023年孟加拉國和泰國錄得更多登革熱病例。截至2023年11月,孟加拉國的病例大幅增加,達到308 167例,而2022年全年報告的病例為62 382例。泰國的登革熱病例增加了300%以上,從2022年的46 678例增加到2023年的136 655例(截至2023年11月22日)。同期,孟加拉國的死亡人數從281人(病死率0.45%)上升到1 598人(病死率0.52%),而泰國則從34人(病死率0.07%)上升到147人(病死率0.11%)。在其他國家,病死率的范圍從尼泊爾的0.04%到印度尼西亞的0.72%不等。由于各國采用的病例定義存在差異,因此謹慎解釋這些數值非常重要,有些系統主要側重于報告住院或重癥登革熱病例。
此外,在2022年觀察到登革熱模式的時空變化,這種變化持續到2023年。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的病例數比往常更早出現激增。尼泊爾的病例從2022年的加德滿都谷地轉移到2023年的東南部特萊地區和甘達基省的山區。2023年,印度喀拉拉邦和與孟加拉國接壤的東北部各邦的病例比前一年有所增加。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
西太平洋區域繼續面臨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疾病的沉重負擔,特別是登革熱。這些疾病造成嚴重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特別是在那些得不到高質量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人群中。
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7日,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8個國家/領地/地區報告了超過50萬例登革熱病例和750例死亡:澳大利亞、柬埔寨、中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菲律賓,報告了167 355例病例和575例死亡(病死率:0.34%),越南報告了149 557例病例和36例死亡(病死率:0.02%)。登革熱在柬埔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幾個國家流行。
在太平洋島嶼國家/領地(n = 21),2023年有9個太平洋國家/領地報告了登革熱樣疾病1,截至11月30日共報告13 339例病例,較2022年增加28%。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斐濟,2022年報告了8 418例病例,2023年報告了11 522例病例,增加了37%。
存在本土傳播的會員國繼續報告說季節性登革熱流行時間更長,規模和地理范圍越來越大。然而,由于病例報告不足,疾病發生率不太可靠,特別是在太平洋島嶼國家和領地,其依據的是目前監測登革熱樣疾病的登革熱癥狀監測報告系統。此外,所報告的重癥登革熱致死人數各不相同。因此,國家一級和次國家一級的病死率(CFR)可能不一致。
由于登革熱的流行和西太平洋區域的公共衛生負擔,2008年,西太平洋區域的區域委員會核準了作為路線圖的《2008-2015年亞太區域登革熱戰略計劃》(WPR/RC59.R6號決議)。隨后,在2016年,考慮到登革熱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的區域趨勢,制定了西太平洋區域登革熱預防和控制行動計劃。該計劃建議將戰略從控制疫情轉向減少登革熱對社區的影響。 對于太平洋國家/領地來說,有一個機會之窗,可以使太平洋區域的非流行國家更好地遵守世衛組織現有的“國家伊蚊媒介監測和控制計劃框架”。鑒于氣候變化對蟲媒病毒疾病傳播和流行的影響,建立一個將氣候、疾病、病毒/血清學和昆蟲學監測相結合的綜合預警系統至關重要。這樣一個系統有可能預測脆弱社區未來面臨的風險。
登革熱病毒(DENV)通過受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給人類,常見于全球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區域,主要發生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區。傳播這種疾病的主要媒介是埃及伊蚊,其次是白紋伊蚊,盡管在歐洲和北美洲等一些區域,白紋伊蚊的分布更為廣泛。
登革熱病毒有四種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感染一種血清型可對相同血清型產生長期免疫力,對其他血清型僅有短暫免疫力,連續感染不同血清型會使重癥登革熱的風險增加。登革熱病例通常無癥狀或導致輕度發熱性疾病。然而,有些病例會發展為重癥登革熱,可能會出現休克、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這一階段通常在退燒后開始,之前有一些警告信號,如劇烈腹痛、持續嘔吐、牙齦出血、積液、嗜睡或煩躁以及肝臟腫大。
登革熱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但及時診斷登革熱病例,識別重癥登革熱的警告信號,以及適當的臨床管理是預防發展為重癥登革熱和死亡的關鍵護理要素。
會員國之間的能力差異影響了發現和應對DENV地方性和流行性傳播的能力。雖然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區域的大多數國家都流行這種疾病,并有能力管理病例,但少數國家沒有強制性要求報告登革熱病例,因此,病例報告不足或不報告導致區域內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世衛組織多個區域同時暴發疫情,使疫情應對能力不堪重負。由于全球資源匱乏,包括缺乏用于早期檢測的高質量登革熱診斷試劑盒,缺乏訓練有素的臨床和媒介控制人員,以及缺乏支持風險社區和社區參與干預措施的資源,應對多重并發疫情的總體能力繼續受到限制。由于主要的流行血清型的變化和不同區域多種登革熱血清型的同時流行、資金有限、相互競爭的衛生重點事項以及對干預和控制措施有效性的不同看法,登革熱的預防和控制仍然是可變的。非洲區域許多國家的監測和應對能力極為有限,另外,如前所述,存在登革熱病毒的五個東地中海會員國正在應對沖突和自然災害。
迫切需要以綜合方式加強宣傳和資源調動,以影響這些區域內受影響國家的決策者。
世衛組織正在開展以下活動,以支持會員國應對這一事件。
- 協調和領導
- 在世衛組織設立全球聯合事件管理支持小組,包括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應對和防范部門)和被忽視的熱帶病部門的技術專家,以支持疫情應對工作。
- 實施與總體性全球蟲媒病毒倡議相一致的綜合應對措施。全球蟲媒病毒倡議是一項綜合性戰略計劃,旨在應對具有流行和大流行潛力的新出現和重新出現的蟲媒病毒,重點是風險監測、大流行預防、防范、發現和應對,以及建立伙伴聯盟。該倡議是突發衛生事件規劃、被忽視的熱帶病控制司以及免疫、疫苗和生物制品司之間的一項合作努力。這一綜合舉措將建立一個關鍵伙伴聯盟,以加強必要的協調、溝通、能力建設、研究、防范和應對,從而減輕這些疾病造成的日益增長的流行病風險。
- 防范和應對
- 進行風險繪圖,對國家進行分類(防范、準備或應對),并制定適當的一攬子干預措施。
- 制定全球業務應對計劃和防范和應對戰略計劃,包括需求和所需資金。
- 通過制定登革熱疫情防范和應對指南(包括加強流行病學和昆蟲學監測、實驗室診斷和基因組監測、臨床管理、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媒介監測和控制以及組織衛生服務),為會員國提供支持。
- 為所有正在發生的疫情提供技術支持(流行病學、實驗室、病例管理、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包括行為科學、媒介和環境監測與控制)。
- 多部門合作
- 支持各國采取多部門“同一健康”戰略,同時為登革熱和其他蟲媒病毒疾病的暴發做好準備并作出反應。
- 與“同一健康”和氣候變化伙伴合作,協調多部門應對登革熱疫情。
- 支持通過全球疫情警報和反應網絡和后備合作伙伴向正在經歷大規模疫情的國家部署專家。
- 媒介控制活動
- 通過發布指南以及向國家當局提供流行病學監測材料和技術援助,支持會員國(在重點國家)實施有效的媒介綜合管理(監測和控制)。
- 與會員國合作,支持媒介控制應對工作,并由媒介控制專業技術人員幫助協調應對工作。
- 支持在會員國開展殺蟲劑抗藥性管理和媒介監測方面的培訓。
- 實驗室
- 支持提高實驗室能力,以便在受影響和高風險國家實現及時準確的診斷和病例發現。
- 利用COVID-19大流行期間建立的能力,加強國家層面的分子診斷和基因組監測。
- 業務、支持和后勤
- 與供應商密切合作,確保登革熱試劑盒的安全,并建立大宗物品的渠道。
- 支持會員國購買設備和殺蟲劑,并提供殺蟲劑抗藥性管理工具包。
- 病例管理指南和能力建設
- 通過網絡研討會和進修課程與衛生保健工作者分享病例管理指南和臨床培訓。
- 世衛組織正在編制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和黃熱病臨床管理和診斷指南,該指南將于2024年初完成,將是一個重要工具。
- 世衛組織/泛美衛生組織制作了一個關于登革熱臨床管理的20小時自學虛擬課程,以西班牙語和英語提供,重點是識別嚴重疾病的早期預兆(警告信號),并防止登革熱病例發展為重癥登革熱和死亡。自2020年9月推出以來,該課程已培訓超過312 000名臨床醫生(僅2023年就培訓了219 000名)。
- 流行病學監測
- 為泛美衛生組織與其成員國之間開展合作監測設立了虛擬合作空間,以便能夠自動生成不同的流行病學分析、情況研究室和流行病學公報,加強對登革熱和其他蟲媒病毒的流行病學監測。
- 2023年,泛美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發布了五份關于美洲區域登革熱形勢的最新報告,并就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登革熱病例增加發出了流行病學警報。
- 世衛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開發了一個關于登革熱的國家風險分類工具,目前正在進行調整,以供其他區域使用。
- 世衛組織正在全球范圍內努力加強對登革熱病例、重癥登革熱和登革熱死亡病例的監測,以便更及時和更好地了解全球負擔。
- 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
- 提供風險評估建議,包括以社區為中心的方法。
- 支持制定基于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證據的量身定制干預措施,鼓勵個人和社區行動。
- 審查現有的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材料和從以前和正在發生的疫情中吸取的經驗教訓。
- 最后確定關于登革熱的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工具包。
2023年的最新數據凸顯了幾個國家登革熱疫情的升級,特別是孟加拉國、巴西、布基納法索、斐濟、巴基斯坦、菲律賓和越南。此外,非流行國家正日益面臨登革熱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登革熱的出現和重新出現及其前所未有的全球傳播與各種因素有關:i)埃及伊蚊媒介的分布和適應情況發生變化;ii)無序的城市化和人類活動增加,為媒介-宿主相互作用創造了有利環境;iii)氣候變化引起的天氣模式變化;iv)在政治和金融不穩定的情況下,衛生保健系統脆弱;v)多種登革熱血清型同時傳播;vi)非特異性癥狀導致的臨床診斷挑戰;vii)實驗室和檢測能力不足;viii)長期持續的并存疫情,包括COVID-19;ix) 缺乏對登革熱的特定治療方法。x)關于社區風險認知、意識和就醫行為的行為數據有限:xi)缺乏以社區為中心的方法和風險溝通和社區參與資源,無法在媒介控制活動中支持當地社區參與和動員;xi)媒介監測和控制能力不足,以及xii)利益攸關方之間缺乏協調,資金長期不足,捐助者興趣不高,以及xiii)人員和貨物大規模流動。
DENV在其地方性傳播區域之外蔓延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大量人群對正在傳播的病毒不具免疫力,增加了疫情暴發的風險。此外,這些區域的人們可能缺乏對登革熱警告信號的認識,因此有可能延誤就醫,而就醫對降低嚴重疾病的死亡率至關重要。醫療設施的無障礙挑戰,加上地理位置受限,增加了獲得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困難。 這些挑戰因預防和控制必需品和實驗室診斷試劑的短缺以及需要對衛生保健工作者進行持續培訓而加劇。
這些因素,連同其他因素,包括金融危機、境內流離失所者和難民的大規模移徙以及長期的發展不足,使各大洲的大量人口無法獲得適當的衛生保健,從而增加了他們面對登革熱的脆弱性。然而,必須注意的是,登革熱風險的分布在不同區域、國家和國家內部差異很大。
根據上述所有情況,世衛組織評估認為全球一級的風險為高。在風險評估和內部評級過程之后,世衛組織各區域辦事處商定了支持會員國的重點干預措施。
登革熱預防和疫情應對涉及公共衛生部門的幾個機構。應對這些挑戰需要采取多學科和多部門的綜合辦法,特別是在國家一級,以實現減少對公共衛生的影響這一目標。由于同時暴發疫情,加上政治危機,對流行病應對能力造成了壓力,這突出表明,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應急機制,并加強利益攸關方之間的協作。全球缺乏資源,包括缺乏用于早期檢測的高質量登革熱診斷試劑盒,缺乏訓練有素的臨床和媒介控制人員,以及缺乏社區意識,仍然是有效應對的一個重大障礙。雖然與世衛組織等全球衛生組織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協調努力力求確定共同的重點事項和分析,但必須繼續支持受影響國家并加強合作。
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
有效的媒介控制是預防和控制登革病毒的關鍵。媒介控制活動應集中在所有存在人與媒介接觸風險的地方(居住地、工作場所、學校和醫院)。世衛組織促進媒介綜合管理,以控制伊蚊。媒介綜合管理應包括消除潛在的蚊子滋生地,減少媒介種群,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個體暴露。這應包括針對幼蟲和成蟲的媒介控制策略(即環境管理和減少源頭),特別是監測儲水做法、每周排空和清潔家庭儲水容器、使用世衛組織預先認證的殺幼蟲劑以正確劑量殺滅非飲用水中的幼蟲、為發燒/登革熱住院患者分發藥浸蚊帳以遏制病毒從衛生設施傳播。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實施室內空間噴灑以快速控制攜帶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可能具有挑戰性。
全球蟲媒病毒倡議促進多部門伙伴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媒介綜合管理方法和各級的持續控制措施。其指導原則是將預防、監測(昆蟲學和流行病學)和病例管理與現有衛生系統相協調,使其具有可持續性、成本效益和生態健全性。
個人防護措施:
戶外活動期間應采取的個人防護措施包括在暴露的皮膚上局部涂抹驅蟲劑或對衣物進行處理,以及穿長袖上衣和長褲。另外,室內防護措施可包括在白天使用家用殺蟲氣霧劑產品或蚊香。紗窗和紗門可以減少蚊子進入房間的概率。藥浸蚊帳可很好地保護人們在白天睡覺時免受蚊蟲叮咬。由于伊蚊在黎明和黃昏時較為活躍,因此特別建議在一天中的這些時間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在工作場所和學校也應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和蚊蟲控制措施,因為媒介是白天叮咬的蚊子。
蟲情監測:
應開展蟲情監測活動,評估容器內滋生伊蚊的潛力,并監測殺蟲劑抗藥性,幫助選擇最有效的殺蟲劑干預措施。
病例管理:
登革熱感染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然而,早期發現和獲得病例管理方面適當的衛生保健可以降低死亡率,快速發現重癥登革熱病例和及時轉診到三級衛生保健機構也可以降低死亡率。
大多數登革熱患者癥狀輕微或無癥狀,會在1-2周內好轉。
第二次感染的人患重癥登革熱的風險較大。重癥登革熱癥狀通常在退燒后出現,例如:
- 嚴重腹痛
- 持續嘔吐
- 呼吸急促
- 牙齦或鼻孔出血
- 疲勞
- 煩躁
- 嘔吐物帶血或便血。
- 非?诳
- 皮膚蒼白和冰冷
- 感覺虛弱。
有這些嚴重癥狀的人應該立即就醫。
加強病例監測;
應在所有受影響國家和全球加強病例監測。在可行的情況下,應為加強監測分配資源,以確定登革熱的總體負擔(即,包括門診病例),計算嚴重和致命病例,以及確認登革熱病毒和分型。
業務研究和從成功的例子中學習:
各國必須通過經過強化的研究項目學習和采用有效病例管理、預防、社區參與以及登革熱和其他蟲媒病毒媒介控制的成功范例,特別是考慮到世衛組織最近關于臨床試驗的建議。
衛生部和合作伙伴應密切審查地方干預措施,接受并推薦給公共衛生規劃,以便盡早調整,減少登革熱對健康日益嚴重的影響。
根據現有信息,世衛組織不建議對任何國家/領地/地區實施任何一般旅行或貿易限制。
- 世衛組織實況報道:登革熱和重癥登革熱
- 《結束忽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021-2030年被忽視的熱帶病路線圖》(英文)
- 公共衛生形勢分析:厄爾尼諾(2023年10月-12月)(英文)
- 建立寨卡、登革熱和其他蟲媒病毒疾病的癥狀監測和基于事件的監測系統(英文)
- 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面臨登革熱病毒的風險:世衛組織(英文)
- 隨著全球變暖使病例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世衛組織發出登革熱風險警告(英文)
- 寨卡病毒和登革熱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測(英文)
- 美洲各次區域登革熱和重癥登革熱病例和死亡(英文)
- 泛美衛生組織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寨卡病毒臨床診斷和治療指南(2022年)(英文)
- 美國登革熱情況(英文)
- 歐洲疾控中心,在伊蚊物種擴張后,歐盟/歐洲經濟區蚊媒疾病的風險增加(英文)
- 媒介控制:ARS確認法蘭西省的首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并在利梅伊-布雷萬內啟動了兩項蚊蟲控制行動(94)(英文)
- 意大利的登革熱病例:最新數據(英文)
- 世衛組織孟加拉國家辦事處。登革熱情況報告,第10期,2023年10月30日(英文)
- 疾病暴發新聞。登革熱 - 孟加拉國
- 衛生部國家登革熱控制股。出版物,2023年(英文)
- 西太平洋登革熱預防和控制區域行動計劃(2016年)(英文)
- 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登革熱情況報告(英文)
1DLI (登革熱樣疾病)。病例定義:除以下至少兩種情況外,發熱至少2天:
i. 惡心或嘔吐;ii.肌肉和關節痛;iii.嚴重頭痛或眼后疼痛;iv.皮疹;v.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