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2024-04-10 16:32

【國 名】 黎巴嫩共和國(The Lebanese Republic)。

【面 積】 10452平方公里。

【人 口】 約607萬。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法語、英語。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主要是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

【首 都】 貝魯特(Beirut),人口約200萬,7月平均最高氣溫32℃,1月平均最低氣溫11℃。

【國家元首】 空缺。

【重要節日】 烈士節(5月6日)、建軍節(8月1日)、獨立節(11月22日)。黎教派眾多,各教派重要節日均為國家法定節日。

【地理與氣候】 位于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里。沿海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溫暖。

【簡 史】 公元前2000年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繼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和羅馬統治。7世紀初并入阿拉伯帝國。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占領。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40年6月,法向納粹德國投降后,黎被德、意軸心國控制。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占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因國家權力分配產生的矛盾激化,內戰爆發。1989年10月,伊、基兩派議員達成《塔伊夫協議》,重新分配政治權力。1990年,黎內戰結束。

【政 治】 黎是議會民主共和國。議會實行一院制,現有128個議席,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議員各占一半。

【憲 法】 1926年5月23日頒布,后經8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時增加了前言。憲法規定黎巴嫩是一個獨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國家,是議會民主共和國,具有阿拉伯屬性,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處原則的權力均屬非法?偨y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1995年10月19日,議會修改憲法第49條,規定“現任總統在(目前)特殊情況下延任3年,延任只準一次”。修改憲法必須由總統提議后、經政府向議會提出,或10名以上議員提出動議,并獲議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議 會】 為一院制。主要職能是制定法律、修改憲法、選舉總統、批準總理和閣員人選及審議國家財政預算和對外條約及協定。議席按教派間協商后的比例分配,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四年。1992年7月,黎議會通過選舉法修正案,議席增至128個,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平分。黎本屆議會于2022年5月15日選舉產生。議長納比·貝里(Nabih Barri)于1992年11月當選,連任至今。

【政 府】 本屆政府于2021年9月10日成立,2022年5月21日議會大選結束后政府轉為看守狀態。

【行政區劃】 全國分8個。贺愻斕厥 ⑸絽^省、北方省、南方省、貝卡省、納巴蒂耶省、阿卡省、巴爾貝克—希爾米勒省。

【司法機構】 法院分為初審法院、上訴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還有處理婚喪、遺產繼承等問題的宗教法庭。

【經濟概況】 黎實行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私營經濟占主導地位。黎內戰前曾享有中、近東金融、貿易、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但16年內戰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1650億美元。后由于地區形勢持續動蕩,其經濟復蘇計劃受挫,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九十年代后期,黎經濟形勢漸入困境,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債務攀升。黎經濟發展陷入停頓,債務負擔加重,重建任務艱巨。

主要經濟數字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80億美元(2021年)。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576美元(2021年)。

經濟增長率:-7%(2021年)。

貨幣名稱:黎巴嫩鎊。

匯率:1美元=15000黎鎊(2023年2月)。

外債:350億美元(2022年)。

外匯和黃金儲備:352億美元(2021年)。

通貨膨脹率:171.2%(2022年)。

失業率:29.6%(2022年)。

(資料來源:黎巴嫩財政部、央行、統計局網站等)

【資 源】 礦產資源少,且開采不多。礦藏主要有鐵、鉛、銅、褐煤和瀝青等。

【工 業】 黎工業基礎相對薄弱,以加工業為主。主要行業有非金屬制造、金屬制造、家具、服裝、木材加工、紡織等。從業人數約20萬,占黎勞動力的7%,是僅次于商業和非金融服務業的第三大產業。

【農 業】 農業欠發達。全國可耕地面積24.8萬公頃,其中灌溉面積10.4萬公頃。牧場36萬公頃,林地面積79萬公頃。貝卡谷地為黎主要農業區,可耕地面積占黎全國的52%。農產品以水果和蔬菜為主。黎糧食生產落后,主要靠進口,作物有大麥、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經濟作物有煙草、甜菜、橄欖等。近年來,黎葡萄種植業發展很快,年產葡萄酒600萬~700萬瓶,出口額約1200萬美元。

【旅游業】 黎原為中東旅游勝地。內戰前,每年入境旅客達200萬人次,旅游收入占國民收入的20%以上。內戰期間,旅游業一蹶不振。戰后黎政府曾將振興旅游業作為重建計劃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黎以沖突及安全形勢不穩再次影響了黎旅游業的振興。黎現有各類星級飯店398家。主要旅游點有腓尼基時代興建的畢卜魯斯城、古羅馬時代興建的巴爾貝克城和十字軍時代興建的賽達城堡。此外,北部的雪山有很多滑雪場,吸引了大量游客。

【交通運輸】

水運:主要港口有貝魯特港、的黎波里港、賽達港。

空運:貝魯特國際機場是著名航空港。1990年黎政府投資4億美元改造貝魯特機場,將其吞吐量由每年200萬人次提高到600萬人次。2005年5月更名為“拉菲克·哈里里國際機場”。

公路:貫穿全境,全長約7300公里,其中高速或快速公路約530公里。公路在內戰、黎以沖突期間均遭嚴重破壞,修復工作進展緩慢。黎車輛總數約為160萬輛,平均每2.5人擁有一輛汽車,人均擁有量居世界前列。

鐵路:全長402公里,全部為國有,除貝魯特—謝卡(Chekka)段外,其余因戰亂破壞而被廢棄。

【財政金融】 貝魯特曾是中東金融中心,外匯和黃金可自由買賣。全國有72家銀行,其中商業銀行65家。黎銀行多為私人所有,其中較大的有奧狄銀行、黎巴嫩—法國銀行、畢卜魯斯銀行等。

【對外貿易】 外貿在黎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實行對外開放與保護民族經濟相協調的外貿政策。出口商品主要有鐵鋁銅,板材,金屬廢料,黃金制品等。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阿聯酋、中國、美國、土耳其等。2022年1-8月,黎對外貿易總額為133億美元,其中進口額107億美元,出口額26億美元。

【醫療衛生】 黎共有醫院161所,床位約13516張,注冊醫生約5000人,醫護人員共約2萬人。

【軍 事】 政府軍總兵力約5.6萬人,其中陸軍約5.4萬人、空軍約800人、海軍約1100人。另有內部治安軍約1.7萬人?偨y為軍隊最高統帥。實行義務兵役制與志愿兵役制相結合的兵役體制。義務制服役期限為18個月,志愿制至少簽3年合同。

1978年3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聯合國向黎派駐多國維和部隊,并執行任務至今,以監督以色列從黎巴嫩境內撤軍,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并協助黎政府有效管轄以色列撤出的南部地區。

【文化教育】 黎全國有中小學2704所,在校學生76萬余名,教師6萬余名。各類高等院校共計41所,其中綜合大學4所。

【新聞出版】 黎以中東新聞中心著稱。全國各類報刊有600余家。主要日報有《白天報》、《旗幟報》、《家園報》、《安瓦爾報》。主要刊物有《事件周刊》、《阿拉伯周刊》、《狩獵者》、《雜志周刊》、《黎巴嫩評論》、《星期一早晨》等。

黎巴嫩國家通訊社是唯一官方通訊社,成立于1962年,屬新聞部領導。每日發阿、英、法3種文字的新聞稿,只報道官方的黎國內消息。

【對外關系】 黎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主張建立公正、合理、平等、均衡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對外強調其阿拉伯國家屬性,調整與敘利亞關系,積極發展同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大國的關系,重視同美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的關系。黎同以色列未建交,長期處于敵對狀態,黎以存在領土爭議,陸上邊界未最終劃定。2022年10月,經過間接談判,黎以簽署海上劃界協議。

 

責編:小朱
微信二維碼 小程序

熱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