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帕病毒是一種人獸共患病病毒,它是RNA病毒,屬于副粘病毒科,果蝠是其自然宿主,可通過直接接觸病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傳播,或食用受尼帕病毒污染的食物傳播,也可通過直接接觸受感染動物的組織、分泌物或排泄物傳播。臨床特征為腦部炎癥或呼吸系統疾病,病死率高達75%。尼帕病毒首次發現于1999 年馬來西亞養豬農戶中暴發的疫情。2001 年,孟加拉國也發現了這種病毒,自此以后該國幾乎每年都有疫情暴發。2018年5月,印度南部已有至少17人因感染尼帕病毒而死亡。
人感染該病毒后,潛伏期多數為4至14天,最長可達45天。感染者最初會出現發熱、頭痛、肌痛、嘔吐和喉嚨痛等流感樣癥狀。這樣的癥狀之后可能有暈眩、嗜睡、意識改變和表明發生急性腦炎的神經系統體征。有些還會經歷非典型肺炎和嚴重的呼吸困難,包括急性呼吸窘迫。重癥病例會發生腦炎和癲癇,并在24至48 小時內進展為昏迷。
尼帕病毒病發病初期癥狀和體征是非特異性的,給臨床診斷帶來困難,確診主要依靠實時聚合酶鏈反應(RT-PCR)和酶聯免疫吸附檢驗(ELISA)進行抗體檢測,其他檢驗方法包括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驗和通過細胞培養分離病毒。
盡管世衛組織已將尼帕病毒感染確定為世衛組織研發藍圖的優先疾病,但是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性的藥物或疫苗。建議采取強化支持性護理以治療嚴重的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并發癥。
前往疫情發生地時,應當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接觸蝙蝠、豬等動物,避免直接接觸病人或感染動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等,避免食用被上述動物糞便、尿液或唾液污染的食品,發現有相關癥狀的,應當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