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氣候,夏季濕熱,備受家長關注、在托幼機構及學校容易擴散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又迎來全年的高發季。對此,除了勤洗手、講究個人衛生、加強公共場所和家庭內部消毒、生病按醫囑隔離等“老生常談”內容外,兒科醫生建議——增強未成年人體質,針對體內濕熱做好應對措施,也是預防兩類疾病的另一個著眼點。
提醒1:留意班級生病動態
進入夏季,在中山市中醫院兒科,患有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的幼兒偶然可見。
據省衛計委通報,在今年4月全省法定報告傳染病數據中,手足口病的報告病例位列丙類傳染病的前3名。最近5年,我市疾控部門的監測數據提示,4—6月是手足口病疫情的高發期,托幼機構和學校是高發場所。
“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是同一類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誘發。兩類疾病的癥狀有相似之處,會在患兒口腔內看到皰疹潰瘍。”該科副主任醫師張琳分析說,從中醫角度分析,兩類疾病與濕熱的大環境、體內肺脾的濕熱有關,在珠三角常見于夏季和秋季。
談起孩子的防病要訣,張琳建議說:“針對濕熱的大環境,建議家長讓孩子保持飲食清淡,遠離生冷的雪糕汽水,以及熱氣重口味的食物。此外,‘若要小孩安,三分饑與寒’,少食多餐,不要讓孩子長期處于‘填鴨式飲食’狀態。此外,多喝水、保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張琳告訴記者,家長應留意孩子所在托幼機構及學校的通告。一旦發現校內有學生生病休假,建議在日常清淡中增加湯水,增強自家孩子的體質和抵抗力。
對此,張琳提供了兩個湯水方案:
◆小孩出現口氣重、舌紅等表征,建議準備魚腥草5克或蒲公英5克,兩者取其一,加入瘦肉湯煲煮。
◆小孩出現舌苔厚等表征,建議準備藿香5克或佩蘭2克,兩者取其一,加入瘦肉湯煲煮。
提醒2:識別孩子身體狀態
“孩子患上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并不可怕,關鍵是不要發展為重癥。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高燒不退、抽搐等癥狀,馬上送醫院。”張琳強調說,家長應學會觀察孩子是否“中招”的方法,不要延誤病情,及時將患兒送醫院求診。
據介紹,手足口病通常在病毒感染后的2—7天突然發病,主要侵犯6歲及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初期癥狀與感冒類似,出現發熱、咳嗽、流涕、打噴嚏等現象。手足口病的最大特點是“出疹子”,患兒的手、腳、口腔和肛門周圍,容易發現透明水皰,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
張琳介紹說:“關于手足口病的病毒感染,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被患者糞便污染的食物、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皰、患者的咳嗽和唾液分泌物,都是傳染的介質。”
至于皰疹性咽峽炎,張琳告訴記者:“網上流傳的此病是新型病毒引起、傳染性極強、比手足口病還要厲害等說法,是不正確的。”
“皰疹性咽峽炎的最大特點,是水皰只出現在咽峽部位,不像手足口病那樣多處出疹。另外,前者病情較輕,1—2周可痊愈。”張琳介紹說,該病的病程分為1—2天的前驅期、2—3天的水皰期和將近1周的潰瘍期。在前驅期,患兒會突發38—40攝氏度的高燒,伴有咽紅、食欲不好等癥狀。在最后的潰瘍期,水皰潰瘍導致患兒口腔疼痛,是最痛苦的幾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