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1萬余人死亡后,公共衛生官員于1月14日宣布,埃博拉在西非的傳播已經停止,至少目前是這樣。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日前表示,自去年12月起,利比里亞再沒出現新發病例。由于塞拉利昂和幾內亞已宣布擺脫埃博拉,因此這正式切斷了兩年多以前在該地區開始的埃博拉病毒人際傳播鏈條。
“發現并阻斷傳播的每一個鏈條,已成為一項了不起的成就。”WHO總干事陳馮富珍表示。然而,這場疫情或許并未永久地結束。WHO警告說,埃博拉病毒會重新出現,正如去年5月利比里亞首次宣布擺脫埃博拉后,疫情曾在該國兩度發作。
事實的確如此。1月15日,塞拉利昂又宣布了一例由埃博拉引發的死亡。正如衛生官員所強調的,這表明該病毒引起新發病例的潛力仍然存在。
迄今為止,這場流行病已成為歷史上最嚴重的國際衛生災難之一:持續時間以及受到感染和死亡的人數都是史無前例的。下面是衛生官員和全世界從這個慘痛事件中吸取到的7大教訓。
1.全球并不具備處理國際性公共衛生危機的能力,尤其是貧困國家。
2013年12月,埃博拉疫情在幾內亞出現。此后,由于當地和外國政府以及WHO并未對其進行控制,也沒有投入充足的資源阻止它,疫情開始失控。盡管很多全球專家小組呼吁改革,但在修復破敗的國際衛生體系方面采取的舉動依然少之又少。正是國際衛生體系的失靈,導致了埃博拉疫情的蔓延。
2. 全球衛生的力量均衡已經改變。
WHO承認其在阻止這場疫情上的失敗。這表明,該機構并沒有能力對發展中國家瞬息萬變的流行性疾病作出快速應對。在對抗西非疫情的斗爭中,包括地方團體、宗教慈善事業和國際衛生援助機構——無國界衛生在內的非政府組織承擔了大部分壓力。
3. 西非醫療基礎設施岌岌可危。
當埃博拉疫情首次出現時,一些敬業的當地醫務人員進行了勇敢的抗擊,但他們擁有的資源太少,以至于無法完成工作。很多同疾病作斗爭的醫務人員丟掉了性命,從而使問題進一步惡化。這場流行性疾病有可能對西非產生持久的影響,比如將資源從在婦幼保健方面取得的脆弱成就中轉移走,讓很多兒童成了孤兒。埃博拉和其他病毒威脅可能再次出現,從而凸顯了該地區支撐資源的重要性。
4. 恥辱和恐懼會助長致死性流行病。
認為埃博拉是致命性的并且不可能治愈的早期誤解阻止了人們尋求治療,使該疾病得以在社區中擴散。在如何控制埃博拉病毒和安全護理病人方面缺少明確的溝通,驅動了該病毒在那些勇敢忠誠地照料親人的人群中擴散。而幸存者成為對抗埃博拉的最有價值的工作人員之一,因為他們被認為擁有了一些對該病毒的免疫力。但在很多地方,這些人受到所在社區的排斥。
非洲之外的國家通過取消國際旅行和對回國醫務人員進行隔離,加重了這種非理性恐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甚至禁止曾對抗過埃博拉病毒的科學家參加一場會議。
5. 擊退埃博拉需要官員理解當地文化并讓地區領導者主導。
國際努力經常和當時的現實情況相沖突,導致了疾病的蔓延。例如,一些當地語言中缺少對應“病毒”的詞語,從而會引發混淆;人們因旅行禁令和隔離而感到惱火;很多家庭在將親人送到很遠的治療中心方面發生爭吵。
見多識廣的當地領導者,比如酋長和宗教領袖,能比出于好意的外國專家更有效地教育當地社區居民。
6. 在下一場流行病中,臨床試驗需要更快地展開。
在埃博拉疫情期間,科學領導者和衛生官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速地組織測試了候選埃博拉藥物和疫苗,并且證明其中一種疫苗是有效的。然而,官僚機構的拖延和勾心斗角使很多試驗停滯不前,直到這場流行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度過了高峰期。因此,關于ZMapp藥物等實驗性療法能否真正發揮作用,目前仍無明確結論。
7. 一切尚未結束。
在這場流行病發生之前,幾乎沒有人認為,一場埃博拉疫情會發展到這種程度。然而,日益增加的城市化和連通性改變了它和其他新興傳染病的動力學。官員們希望加強西非的疾病監測能力,但他們仍無法確切地知道哪種野生動物身上藏匿著埃博拉病毒。因此,很難預測下一場疫情將在何處以及何時暴發。
在西非,還有其他致命性病毒會引發同埃博拉一樣的災難,甚至更加嚴重。這場疫情已經表明,全世界在應對全球性流行病方面的能力比兩年前任何人意識到的都要脆弱。

